德州市把“乡村著名行动”列入“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全力推进

我市把“乡村著名行动”列入“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全力推进——

6250条“无名路”有名了

□本报记者 李莉 本报通讯员 张莉莉

9月10日,走进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工作人员正在统计乡村地名建设进展情况:武城县、夏津县、天衢新区已完成本年度道路命名、设标任务;乐陵市、德城区提前完成道路命名、设标三年规划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6250条“无名路”完成命名。

科学命名,数字化服务更便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村村通”工程让农村出行环境越来越好,但许多新建道路成为“无名路”,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为此,今年我市把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列入全市“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借势聚力积极推动。充分发挥德州7859名村级民政协理员“铁脚板”作用,对照电子地图上的白色“无名路”,逐村逐路清查,现场核实。通过摸排,将无名路逐一登记、汇编成册。倒排工期,限时命名。同时,将道路信息全部录入国家地名信息管理平台,纳入百度、高德地图系统,实现地名信息资源共享。

今年3月,德州交投公交集团在无名路命名的基础上,优化调整了127路公交车的运营线路,新增13个公交站点。

品牌誉名,培育产业助振兴

8月14日,宁津县保店镇西孙村村民姜东刚查看完自家梨园鸭梨成熟情况后,拨通河北客商刘连玉的电话,约定上门取货时间。

姜东刚介绍,以前,通往果园的路坑坑洼洼,不方便运输,鸭梨销售困难。如今政府把路修到了果园,客商通过导航就能直达,运输难题迎刃而解。今年鸭梨还未成熟,就已经预订出去了很多,村民们也都因此受益。

我市在道路命名过程中,邀请市、县地名专家库成员,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命名更名原则,确保道路命名既通俗易懂接地气,又符合地方特色。“保店的鸭梨小有名气,附近一条道路就命名为‘梨园路’,外地游客或客商前来,一查导航就能找到目的地。不仅提升了保店鸭梨的知名度,还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铖介绍。

乐陵市将枣林区千年古树附近主干道路命名为“枣王路”,平原县将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所在主干道命名为“食谷路”;庆云县以乡村地名宣传推广农产品,培育出严务黄邱草编、中丁“马周村落”芝麻制品等特色农产品。

文化赋名,留住记忆慰乡愁

街巷地名是文化连续性的重要载体,能够维系城市文脉。我市地名及道路命名过程中,有重点地恢复了一批具有传承城市文脉意义的老地名,并在城市建设时尽量保留老地名。

“先有北厂街,再有德州城。小区的许多老人都知道北厂的光辉历史。”今年56岁的北厂社区东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郑月文介绍,据记载,北厂这一地名可追溯到金朝天会七年(1129年),因运河漕仓得名。2009年建社区时,因多种原因,舍弃了“北厂”这一赓续千年的历史地名。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去年5月,该社区通过法定程序正式更名为北厂社区,成为全市首个通过官方备案改回老地名的社区。“北厂的名字找回来了,大家都为寻回‘乡愁’而高兴。”郑月文说。

“小地名承载大民生。我市高度重视,要通过科学规范的地名管理、完备详实的地名服务、繁荣活跃的地名文化,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吉峰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