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向优 工业经济低碳转型

原标题:攀高向优 工业经济低碳转型——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三

位于天衢新区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记者刘振兴摄

□本报记者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李艳慧 刘磊

连续4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年均9.4%的增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306家、增长36.9%,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4%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达到3742亿元,利润率保持在5.8%以上……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

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工业“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动能更加澎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经济稳进提质、攀高向优,向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

坚持链式思维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势

10月21日,2025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德州)大会盛大举行。这场汇聚院士专家、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及行业精英的盛会,不仅成为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高端平台,更成为德州集中展示半导体产业多年深耕成果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市倾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了从“一片芯”的萌芽、到“一条链”的构建。

2013年引进威讯联合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项目,开启了德州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进程;2018年,有研科技集团携大尺寸硅片项目落户按下产业发展的“加速键”。伴随着英望科技、恒芯电子等高精尖企业次第落子,有研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项目通线量产,威讯二期、先导科技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通“堵点”、补“断点”,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如今,先导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件产业化项目投产运行,一条覆盖“材料—芯片—整机”的激光雷达全产业链在天衢新区完整成形。“先导项目全面投产后,有研项目可向先导供应关键靶材,先导生产的芯片也能为威讯射频封装、英望手机等企业就近配套。”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说,“这将形成以创新协同为支撑、上下游互融耦合的产业生态,激活并串联起已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素。”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我市坚持链式思维,推动集聚成势。“产业链是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重要抓手。我们对标省标志性产业链聚力培育11条市级标志性产业链,产业链工作从为企业解决供需等燃眉之急到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再到以创新协同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走过了三个特色鲜明的阶段。”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促进中心主任刘红说。我市通过“遍访总部”,推动各县市区、各产业链遍访我市企业外地总部299家,争取新项目117个,总投资636.9亿元。扎实开展“产业链路演”,推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院所的创新、人才、项目、资金、市场等资源向产业链聚集。抓好产业链“领建园区”,建立“产业链+链长办+园区”工作机制,11条产业链领建23个产业园区,市县合力得到持续增强。

加速转型升级 数智化赋能精益高效生产

7月22日,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我市的化工产业龙头企业——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位列403位,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在国内化工产业普遍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华鲁恒升何以持续“突围”?“企业不断优化发展结构,最近5年实施了一系列转型升级、延链扩群项目,巩固了洁净煤气化、合成气深加工等产业平台,丰富了有机胺、多元醇、聚酰胺等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多线、融链成群’的协同联产体系。”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高景宏说。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市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赋能产业升级,深入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升”工程,滚动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800余项,完成投资2047亿元。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的“必答题”。我市认真做好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文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连续四年入选全国数字城市百强榜。“我市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实施基础设施提速专项行动,累计建设5G基站1.5万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100%。”市工信局副局长楚华卫介绍,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的同时,我市“点线面”结合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点”上围绕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制造业企业,打造数字赋能典型案例、场景100余个,累计打造省级“晨星工厂”690家;“线”上聚焦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工赋德州”专项行动,累计培育省级“产业大脑”7个;“面”上立足产业园区(集群),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等103场系列活动,累计培育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建设试点11个、省级“数字经济总部”5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12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尝到数智化“甜头”的不只是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同样收获满满。位于齐河县的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注于动植物提取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谈及智能工厂带来的变化,公司副总经理赵新忠满脸自豪:“2022年启动智能化改造后,我们搭建起全产业链协同管控平台,实现了从销售订单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改造后,企业综合能耗降低50%,人力成本节约60%,生产效率提高超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近一半。

优化产业布局 提升工业经济含“绿”量

走进联化科技(德州)有限公司的中心控制室,醒目的大屏幕上显示着生产各环节的能耗、碳排放等实时数据。作为全球植保行业CDMO服务的先行者,公司以“绿色发展、共创未来”为核心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入企业战略。

“减碳首先要清楚碳从哪来。我们引入ISO14064国际标准开展碳足迹核查,精准锁定排放源后有的放矢开展降碳行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南从德说。在能源替换方面,每月采购绿电超过40万千瓦时,年减碳量达4000多吨。同时启动生物质锅炉替代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年净减碳量约2.76万吨,相当于植树155万棵。在技术攻坚层面,将减排指标分解至生产、采购、物流等全链条,2024年落地50余项技改项目,减碳0.5万吨。

“十四五”期间,我市倾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力优化高耗能行业布局,加速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强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德朝介绍:“我们印发《德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了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实现压减炼钢产能270万吨、炼铁产能436万吨、焦化产能80万吨、地炼产能350万吨。”同时,深入实施“绿色诊断+技改提升+示范引领”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制造梯次培育方案等文件,指导企业主动开展绿色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30家、绿色工业园区1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培育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5家、全省废钢铁加工“白名单”企业2家。2024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75%。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