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德州分行:信贷“输血”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原标题:工行德州分行上半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量持续领跑——信贷“输血”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通过流动银行车提供面对面服务(资料图)

□本报记者邢仁宇 本报通讯员宋开峰

上半年贷款余额675亿元,本外币、人民币贷款增量“双超”5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13.3%,绿色贷款增长8%;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62亿元,覆盖330余家企业……这份亮眼的年中答卷,不仅是工行德州分行以金融“硬实力”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更是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促区域发展的鲜活缩影。

战略引领 锚定服务实体经济“主航道”

作为国有大行,工行德州分行始终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贯穿始终,以先锋姿态激活金融服务效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劲合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该行始终将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作为信贷投放的“主航道”,科学制定公司信贷投融资规划,推动融资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均衡投放,为全市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注入“金融动能”。

今年以来,该行紧扣区域发展需求,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吨半粮”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大对“两重一薄”(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薄弱领域)的信贷倾斜。截至6月末,公司贷款余额超305亿元,贷款总量领跑同业,公司信贷投融资规划成效显著。在重点领域支持上,该行更是精准发力:全力护航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制造业贷款余额近130亿元,余额与增量双双位居可比同业首位;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前6个月累计投放项目贷款近24亿元;深耕民营经济领域,民营贷款较年初净增17亿元;加大房地产“白名单”项目支持力度,6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近14亿元,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精准赋能 为重点领域注入发展“强心剂”

“从业务提交到审批放款仅用一周,8.8亿元贷款让我们的风电项目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德州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工行德州分行服务重点项目的高效与温度。此前,该企业风电项目因急需资金陷入停滞,工行德州分行迅速启动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分管行长牵头成立服务专班,分支行上下高效联动,仅用一周便完成全流程审批,为项目建设注入关键“强心剂”。

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该行扎实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聚焦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赛道”,深入开展“芯火”行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系统提升服务质效。

为助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该行结合德州“新型工业化强市”“特色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动态更新重点项目清单,通过“一项目一方案一团队”机制,实时破解企业融资堵点,确保资金“跟得上、投得准、见效快”,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稳定器”与“压舱石”。截至6月末,投向制造业的贷款较年初新增20亿元,实现余额、增量可比同业“双第一”,为区域制造业集群发展筑牢根基。此外,该行还积极参与山东省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华能德州电厂发电项目建设,为骨干河道引调水项目累计发放融资近6亿元。

“普惠服务的下沉同样关键。”该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表示。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工行德州分行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组织团队深入县域、园区开展“扫街式”营销,把政策精准送到企业门口。截至6月末,普惠贷款余额近80亿元,服务普惠客户8600余户,居可比同业首位;在乡村振兴领域,涉农贷款余额超209亿元,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乡村沃土。

数字创新 打造金融服务“新引擎”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工行德州分行聚焦产品创新,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痛点,推出“小微e贷”“园区e贷”“产业e贷”等线上标准化产品矩阵,依托大数据风控技术实现“秒批秒贷”,精准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这些创新产品如同“金融毛细血管”,深度渗透德州各大产业园区的每一个发展环节。截至6月末,“园区e贷”“产业e贷”已覆盖全市2个国家级园区、11个省级园区,为40家企业投放贷款近9000万元。

“以前办贷款跑断腿,现在工行送服务上门,两天就搞定,真是‘融’到心坎里!”宁津县健身器材产业园负责人陈总曾为300万元周转资金犯愁,工行宁津支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推荐“产业e贷”产品,从资料整理到资金到账仅用两天,帮助企业顺利启动新生产线,跨境订单如期交付。

这样的故事在德州各产业园区不断上演:武城县暖通空调产业园内,50万元“产业e贷”助力某企业新型节能风机顺利下线,赶在供暖季前抢占市场先机;夏津县新型纺织园区里,490万元贷款推动企业无水染整设备投入试生产,产品附加值提升30%;乐陵市调味品产业园中,50万元资金帮助企业完成无菌灌装线改造,年产能提升15%。普惠金融的“活水”正让德州产业集群呈现出强劲发展动能。

当前,伴随德州产业集群的强劲脉动,工行德州分行正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激活每一条产业链的发展潜能,书写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该行将持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为激活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动能、推动德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工行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