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市以“双镇百村”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升级,健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
镇村蝶变撬动城乡融合
工业园区与生活社区布局合理的鲁权屯镇。记者路龙帅 摄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邓静 通讯员肖月明 陈韶华 任宪丽
我市以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为落点,走活城乡融合的大棋局。从优化资源配置到强化产业支撑,从提升基础设施到改善公共服务,我市正一步步构建起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故事。
以镇村为突破口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
“咱们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滋味!”日前,禹城市辛寨镇梁河新村村民梁云忠说。
梁河新村由11个自然村组成,2021年入选中心村,目前已成为我市中心村建设的样板之一。村党总支书记丁建广盘点起村庄共富账和村民幸福生活:全村的1万多亩土地,由合作社和种粮能手联手打理,村集体每年都能有60万元进账,村民每亩地不光稳稳当当拿1200元的保底收入,还有额外的二次分红,120亩的采摘园每年还给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9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能免费去幸福食堂吃饭,80岁以上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半价优惠。村集体每年拿出近50万元,给村民投保新农合保险、家庭意外保险。
回想新村成立之初的情形,丁建广说,那时集体产业几近空白、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心涣散,梁河新村也曾遭遇不少发展的困境。放眼全域,德州面临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的重大任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破解这些问题,2021年,德州市立足粮食主产区实际,作出了扛牢“城乡融合”大旗的决策部署,启动实施“双镇百村”建设,重点培育武城县鲁权屯镇等10个中心镇、临邑县临南镇等11个特色镇、陵城区西于架村等120个中心村。
市、县成立由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挂帅的“双镇百村”建设指挥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心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建设的意见》《“双镇百村”建设配套政策清单》等系列配套文件,实施9项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聚焦土地、资金、政策等发力,破解“双镇百村”建设中的“卡脖子”难题。
一场空间重塑、资源激活与要素重组的变革铺展开来。2024年是“双镇百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几年来,城乡发展焕发全新活力。
产业根基不断夯实。“双镇”新建续建产业园区21个,实现“一镇一产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25家,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720余家,实施项目763个、完成投资980亿元。
人口红利效应显著增强。10个中心镇镇区人口实现翻番,带动市域城镇化率提升约1.2%,11个特色镇吸纳就业1.87万人。
“家底”更厚实了。120个中心村集体收入平均达到125万元。
以产业为根基
筑就特色富民强支撑
临南镇是农业融合发展特色镇,在该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凯盛浩丰智慧农业玻璃温室与济南佰福康高标准大棚相对而立。
临南镇有30余年的西红柿种植历史,西红柿年产量20万吨,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6亿元。2017年,看中当地产业资源,凯盛浩丰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智慧大棚,德州农业步入“智慧时代”。
临南镇刘双庙村村民刘公玉原来在济南打工,眼见老家西红柿产业越做越大,2022年,他带着资本、技术回乡,在临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起18个高标准西红柿大棚。“一个棚一天出15吨西红柿,我们给北京新发地、济南大润发等商家供货,年产值1300万元。”刘公玉说。
在打通后端销售市场的同时,刘公玉还布局前端育苗产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定期邀请业内专家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目前,近600户农户融入其产业链,户均年增收2万元。
如果说特色镇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那么中心镇就是区域发展的领头羊。武城县鲁权屯镇推动暖通空调产业与农业跨界融合即是例证。
鲁权屯镇拥有制冷空调企业3000余家,不少企业在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同时,还建起一条城乡共富链。
位于鲁权屯镇的山东兴恒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内,机械臂精准组装着中央空调部件;而鲁权屯镇石庄村华荣蘑菇专业合作社里,恒温菇棚里双孢菇撑开油亮的伞盖——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因城乡融合产生紧密联系。
在华荣蘑菇专业合作社,通过中央空调的精细控温系统,双孢菇生产周期从两季延长到四季,产量至少增长2倍。
家门口建起产业园、合作社,不少曾经远赴他乡谋生的年轻人,如今在产业园与菇棚之间穿梭,鲁权屯镇织就的城乡共生网越来越密。
中心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沿阵地。
眼下,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新村格外忙碌。大棚里,茴香、芹菜、生菜绿意盎然;共富工坊里,工人正加班加点赶制一批发往澳大利亚的围裙。2019年,前杨新村将土地、房屋、大棚等资源整合为1411.1万元的集体资产包,创新实施“资产折股到人”模式,按照“每股千元、人均17股”的分配方案,817位村民变身股东。
村里成立前杨记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整合文旅资源,既保证村民持续获得股权分红,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集体收入连续多年保持20%增长。
市“双镇百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方礼说:“产业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我市在实施‘双镇百村’建设中,注重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现产业有机衔接、功能相互配合,提高了县域产业发展效益、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能。”
以改革为动力
镇村提升再出发
“双镇百村”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产业跃升、百姓富裕,还有生活环境的改善、政务服务送到家门口的便捷、细致入微的公共服务供给。
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3年间,我市累计投入144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升级,120个中心村道路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左右、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
针对基层治理中“镇级看得见管不好、县级管得好够不着”的难题,创新实施县镇同权改革,在10个中心镇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分局,将210项审批事项、90项政务服务、45项高频执法权精准下放,构建起“镇域事镇域办”的服务新机制。
公共服务功能提升行动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15分钟健康服务圈、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农村养老和儿童关爱服务活动阵地覆盖率达到100%。
在“双镇百村”打下的好底子上,今年我市启动实施强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镇村提升再出发,不是简单的添砖加瓦。进一步提升镇村建设的‘高颜值’‘好气质’,必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陈方礼说。
如何用改革思维解难题,用改革举措谋发展,每个参与其中的建设者都在思考。
“去年以来,‘恩城再突破’战略稳步推进,城镇发展空间不断优化,‘三纵三横’路网更健全,‘千亩产业园’空间格局已成型。今年我们会继续深化改革,抓产业、落项目,扬优势、聚人气,优服务、惠民生,着力提升全镇的吸引力、承载力和带动力。”恩城镇党委书记相振说。
在前杨新村党总支书记杨瑞瑞看来,村庄既要建设好也要运营好,运营乡村文旅产业,最忌一成不变,陷入同质化竞争。
今年是前杨新村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第七个年头,从早期的“农家乐”模式到今天的“慢生活”理念,村里的文旅产业持续进行自我调整与创新,以期找到更加契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原来的民宿重新装修为侘寂风,开辟出40余块半分田供游人租种……一系列举措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吸引了众多向往慢节奏生活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