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胜:创新监管模式 助企守牢安全关

原标题:创新监管模式 助企守牢安全关——访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孟祥胜

□本报记者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赵晓凡

全市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明确提出,健全法治保障机制,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近日,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孟祥胜表示,德州市应急管理局将全面落实会议精神,以法治思维重塑治理模式,构建涉企安全监管“五全”工作机制,让安全成为营商环境的核心驱动力。

全过程指导服务。在项目服务方面,建立“全周期、穿透式”项目建设安全专项服务,建立入驻企业安全风险交底告知单制度,“一企一策”优化项目建设安全“三同时”办理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助力项目快速合法落地。在就业服务方面,依托德州市安全生产特种作业考试中心,探索开展“考试+取证+就业”一站式服务,积极与人社、住建、退役军人等部门对接,建立应急部门提供合格工人、人社部门提供相应岗位协作机制,促进提升就业率。在检查服务方面,大力推行“预检式”服务,入企检查前先送检查指南,指导企业“照单自查、即知即改”。

全科式检查诊断。实行全部门联合,开展跨部门、跨层级、跨科室联合检查,建立统筹执法计划、检查频次、检查标准等“六统”新机制,对同一监管对象实施“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个事”。实行全方位诊断,聘请国内设备、电气、仪表、消防等多领域高水平专家团队,对重点企业管理、设备、工艺等进行“会诊+解剖”,帮助解决典型问题,实现查一次、管长远。实行全行业反馈,组织同行业、同类型企业参加被检企业问题隐患反馈会,举一反三消除隐患,实现查一家、管多家。

全链条规范提升。建立全员培训机制,开展法律标准培训、实战技能竞赛、案卷评查系列活动。建强用好技术检查员、社会监督员队伍,动态调整检查计划、优化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通过专题培训、示范执法等方式,培养一批流程熟、技能强的无人机非现场执法骨干队伍。用好智能监控平台,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确保执法检查质量、隐患排查质效双提升,实现执法次数、事故起数双下降。

全人员素质提升。深入推进“三基”“三纪”落实,打造专题栏目,推介“一企一特色”安全文化,塑造自发自律自治“三自”安全文化品牌,推出一批普法微视频、小段子,将法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

全方位应急保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最小应急单元,将一个企业作为最小应急单元,组建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设有固定办公场所、组织架构、标准规范、处置装备、应急方案。依托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市、县、乡三级视频调度体系,依托App实现与最小应急单元的互联互通,做到突发事件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完善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推进基层预警指挥平台建设,对危化品等高危行业建立风险监测“一张网”,实现突发事件快速响应。

孟祥胜表示,通过创新“五全”机制,市应急管理局将以法治思维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持续推进安全监管与服务企业深度融合,筑牢营商环境安全关,让企业在安全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