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作业要当心 莫被蚊虫叮上身

德州新闻网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于海琳通讯员李发强)近期,河南部分地区发生多个在农田劳作时,被蜱虫叮咬而感染发热,并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例,造成多人死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此,德州市疾控中心为户外作业人员普及预防蚊虫叮咬的相关知识。

工作人员在户外作业时,可能会遭遇蚊子、蜈蚣、蝎子、蜂或蜱虫的叮咬。此外,红火蚁、蜘蛛、恙螨、白蛉等也会叮咬人畜,蛇类、啮齿动物的咬伤也会对户外工作者造成伤害。

其中,有些节肢动物和蛇类会产生毒液或过敏原,如被毒蛇、蝎子、蜈蚣、胡蜂等叮咬会导致人体中毒或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轻则需要住院救治,重则会致残致死。仅以蛇类咬伤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被蛇咬伤的人数达450万-540万,死亡人数约为8.1万-13.8万。有些动物还会携带病原体,叮咬后会引起感染性疾病,如被蛇咬伤者可能会感染破伤风,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蚊子可以传播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乙型脑炎等传染病;蜱虫叮咬后会引起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户外作业劳动者中,农民、伐木工、园艺工作者、野外考察勘探的科研工作者,水利、地矿、石油、交通、建筑等涉及野外施工的工作者,在进入林地、草地等可能存在节肢动物、啮齿动物、蛇类环境作业时,被叮咬的风险远高于其他人群。

野外作业应如何避免被叮咬?首先,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进入有害节肢动物、蛇类聚集的区域。其次,需要在野外安排住宿的,一定要设在远离有害节肢动物、蛇类聚集的区域,或对现场进行整理,彻底清除杂草、积水、灌木丛、地下洞穴等动物滋生的环境;定期喷洒杀虫剂等药品,降低有害节肢动物密度。最后,劳动者在进行户外作业时,应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穿长筒靴、长裤、长袖工作服,如果现场蚊虫密度特别大,还应当佩戴防蚊面罩,必要时可在皮肤或衣物表面喷洒驱虫药物。

此外,我国现行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包括森林脑炎和莱姆病,户外作业劳动者因工作原因患上这两种疾病的,可以申请职业病诊断。其他情形,如工作中被毒蛇咬伤,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工伤认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