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星光璀璨夺目耀眼,凡人微光直抵人心。“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本报特别策划《我眼中的“十四五”》,把目光望向我们的身边人,讲述我们的身边事,勾勒五年来的焕新与蝶变。
“What colour is your school bag?”11月17日上午,禹城市实验小学的英语课上,青年教师刘汉杰手执智能教学终端,正与学生展开情景对话。屏幕上实时显示发音评分,孩子们手握专属麦克风,争相举手回答:“It's black!”“It's pink!”整间教室洋溢着轻松与活力。
今年27岁的刘汉杰,站上三尺讲台已第五个年头。作为土生土长的禹城人,实验小学曾是她儿时每天放学路过的地方。“总能听到读书声、嬉闹声从校园传来,那时就悄悄埋下一个愿望——希望成为这里的一员。”刘汉杰说。2020年,刘汉杰本科毕业后,通过教师招考,如愿走进这所熟悉的校园。也正是那一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拉开序幕,禹城市同步启动教育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她的教师梦,与家乡教育发展的时代脚步恰好同行。

“入职第一天,校园里还能看到施工围挡。”刘汉杰回忆道。而如今,当初的围挡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教学楼、色彩鲜亮的塑胶操场和充满科技感的智慧教室。传统黑板被交互式智慧白板取代,电子课本与“AI听说课堂”系统无缝衔接。最让刘汉杰惊喜的是,每个学生的麦克风能实时捕捉发音细节,系统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与个性化学习建议,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硬件设施的升级只是变化的开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刘汉杰是学校“青蓝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入职之初,就有骨干教师从教案设计到课堂管理“一对一”指导。学校打造的“青年教师成长营”,通过读书交流、教学沙龙等活动,为年轻教师搭建起快速成长的平台。五年间,刘汉杰实现了从普通教师到年级主任、英语学科中心主任,再到市教体局兼职教研员的多重蜕变,连续三年在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花期各异。教育的温度,是发现其特质,给予适配的生长环境。”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刘汉杰这五年间更深层次的收获。刚进校园时,刘汉杰的教学重心更多放在应试成绩上。“十四五”以来,学校积极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开设无人机、编程、航模、武术等特色社团,让她逐渐明白:教育不是单一的分数比拼,而是对学生全面赋能的过程。她至今记得班上那个叫张伟(化名)的学生。刚教三年级时,这个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也爱走神。谈心、联系家长,效果都不明显。直到刘汉杰发现他对阅读的浓厚兴趣,鼓励他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没想到,他不仅能静心阅读,还能把整本书的内容清晰地讲述出来。”在老师和同学的掌声中,张伟渐渐找回了自信,成绩也稳步提升。

刘汉杰的成长轨迹,正是禹城“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从基础设施升级到教师队伍培育,从教学模式革新到育人理念升级,禹城教育的每一步跨越,都在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路搭桥,为教育工作者的梦想赋能续航。而刘汉杰的坚守与成长,也正让这座城市的教育蓝图,在时光里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芒。
“十四五”成绩单
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禹城投入教育建设资金近7亿元,新建第四实验幼儿园、督杨实验学校等12所现代化学校;新增优质学位超2万个,完成60余所学校的标准化改造。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先后与省内21家中职学校开展“3+2”中高职贯通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先后与25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学生实训能力明显提升;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校本部新增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德州校区已投入使用。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2025年,全市开展教师培训超100期,参训8600人次,打造教育部精品课2例,10余名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孙芷琪 通讯员|王勇 孙敏 张伟靖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