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行动】身子俯下去 作风转起来

□本报记者 刘同江 张志宁
    通过上山劳动、下井体验,我们深刻感受到基层群众劳作的艰辛、品格的坚韧,增进了群众感情、提升了思想境界——
    9月12日清晨,肥城市王瓜店街道黄叶村村委会大院里,我们一行7人结束体验生活,准备上车返回德州。村支部的同志和房东们纷纷前来送行,握手话别、依依不舍。村支书张吉和称赞我们作风扎实、能和群众迅速打成一片。我们说,是基层人民群众的朴实、勤劳打动、感染了大家。

    为了种管果树吃住在山上,太阳晒黑了脸,扁担压弯了腰

    9月9日上午,当我们来到房东李敬贵家时,只有他的妻子王桂梅跟小孙子在家。“俺家那位在山上呢,几点回来没准儿,我儿子跟媳妇都在城里打工,晚上才回来。 ”王桂梅一边帮记者收拾行李,一边介绍家里的情况。
    13点15分,院子里响起 “滴—滴—滴”的摩托车喇叭声,估计是房东李敬贵回来了,我们来到院中。
    “几点到的,咱再一起吃点吧? ”李敬贵一边和我们寒暄,一边和我们握手。皴裂的双手布满老茧。 “这都是剥核桃弄得,庄户人没办法。 ”见我们打量他的双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今年60岁的李敬贵,是一名退休煤矿工人。 1998年,他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山,在山上栽种核桃、板栗、樱桃,平时吃住都在山上。因为今天家中来了客人,他才回家与我们见个面。
    9月10日上午,调研组一行七人上山帮着李敬贵收板栗。在山坡的一侧,有一条下山的小路,路口旁停着一辆报废的面包车,与其说是车,倒不如说是一个棚子,没有后门和轮毂,车体用砖支撑着,车里面放着简单的被褥。 “下面果林就是李敬贵的,他平时就在这里休息。 ”随行的村干部杨泽庆介绍说。
    李敬贵拿出橡胶手套分给我们,并提醒我们注意板栗外壳扎手。即使有手套做保护,坚硬的刺还是把手扎得生疼。后来大伙选择用钩子搂、棍子敲的方式,但半天的时间只采摘了不过半编织袋。 “怕疼也不行啊,如果不摘熟透了的栗子就会掉到地上,全被鸟啄了。 ”李敬贵说。
    因为干旱,加上山上的土层太薄,今年的收成并不好。 “山上的活数种树累,在碎石砾里挖坑,在别的地方背土,用扁担在水库里挑水浇树,即使这样成活率都不到三分之一。 ”十几年如一日地操劳,太阳晒黑了脸颊,扁担压弯了脊背,但看到成活的4000余棵果树将荒山装扮得郁郁葱葱,他感觉所有的劳累都值了。

    每天上工要走4公里多的巷道,在井下劳作8个小时,煤矿工人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劳动课和意志磨练课

    9月11日我们到黄叶村附近的曹庄煤矿进行体验。穿好矿工服、脖子上围好毛巾,戴好安全帽、井下照明灯,佩戴好高压氧气瓶等装备后,进入罐笼——一个类似于电梯的可以直通矿井的升降机。罐笼刚一下降,便进入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我们煤矿1965年建成投产,目前在册职工4495人,现在我们下的矿井离地面495米,最深的600多米。 ”煤矿党委副书记褚彦稳说。
    大约2分钟后,罐笼落地。眼前的场景并不是想象中的漆黑、狭小,而是一条光明通畅的隧道,播放着舒缓的音乐,换风口送来阵阵凉风。
    隧道的尽头,是一个黑暗的巷道。巷道中光线很暗,因为局部地区渗水,石头台阶更加湿滑,行走起来并不轻松。巷道顶端高低不一,一不留神安全帽便撞到头顶的石头。漫长的巷道、陡峭的台阶,还未走多远大家便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在狭窄的巷道里,不断有下班的矿工迎面走来,因为灯光黑暗,且浑身沾满了煤灰,很难看清他们的脸。 “带你们走的这个巷道是最近的,最远的3000多米,工人每天走4公里的路才能到达采煤作业面。 ”褚彦稳介绍说,4公里的路步行近50分钟,再加上工作的8小时及准备时间,他们每天在井下作业的时间达10小时以上。
    回到地面,一位同行感慨地说:“我啥活也没干,只是空身来回走一趟,就快虚脱了,井下的工人真是太不容易了。 ”

    通过体验,大家对基层群众的感情更深了,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短短几天的蹲点生活已经结束,但所见所闻仍历历在目。通过与基层群众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感受到新农村变化、基层群众的质朴和热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劳作的艰辛。“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但我感觉采摘板栗比种植樱桃还要困难,通过采板栗、下矿井,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工人的不容易,增加了对他们的了解、深化了感情。 ”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德胜说。
    “时常抱怨自己待遇低、工作累,一加班心里便感觉不舒服,通过与农民朋友及工人师傅的密切接触,我感到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要更加珍惜并热爱自己的岗位,做出更大的成绩。 ”曹庄煤矿的体验结束后,随行的一位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