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行动】夏津天宏:传统棉纺织企业嬗变之路

车间工人组装电动车控制器。

车间工人组装电动车控制器。


    9月12日,记者来到夏津县渡口驿乡,采访位于乡驻地的夏津天宏纺织有限公司。
    今年3月,天宏纺织注册成立天宏金凯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转产电动车控制器,短短半年的时间,就从全国600多家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前5强,其研发的电动车控制器无噪音、品质过硬,已通过国家3C认证、IS9001认证,其产品直供爱玛、比德文、木兰、白天鹅、金城等100余家电动车生产企业。
    然而,此前该公司董事长刘光厚还准备把1.2亿元的资金投入棉纺织生产线,是什么让他毅然转行电子产业?在转行经营中他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另辟蹊径,转产电动车控制器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凭借原料充足、人工成本低、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等优势,多年从事棉纺作业的刘光厚又上马了4万纱锭的棉纺生产线。之后他又瞄准市场需求,投资建立了棉纺织设备的生产基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刘光厚和许多夏津棉纺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现在,我们不再占有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市场需求优势,因此,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另辟蹊径转产。 ”刘光厚分析道,“要想转型升级就必须技术革新,而渡口驿乡作为一个距县城40里地的偏远乡镇,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少,更谈不上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升级困难较大。 ”
    通过多方调查,他发现电动车市场是新兴的朝阳行业,而控制器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他恰恰有这方面的朋友。于是,刘光厚毅然决定涉足电子行业。
打破资金、人才、技术瓶颈
    “隔行如隔山,我虽然有20多年的棉纺织行业的经验,但对电子行业却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 ”刘光厚说。
    只有小学文凭的他,从贩卖鸡苗、磁带,摆地摊开始,白手起家,经过多年的打拼,在棉纺领域摸索出了一套经营之道,但面对电子行业,他只是凭经验和直觉,认为这是个朝阳产业,有利于继续带动村民就业,但面对转行遇到的人才、技术等瓶颈,他当时一筹莫展。
    每当夜深人静时,刘光厚总是一个人在老家的房前散步,看到满天的繁星,想想创业的艰辛,他百感交集:20多年前,他刚结婚那会儿,因妻子生病,老人住院,他欠下六七万元的债务,曾经为了买药,他把家里的房梁卖掉。在他最艰难的时候是村里人借给他200元钱,让他出去闯闯。现如今富有了,他不能忘记那些乡亲们。对他而言,有责任和义务带领乡亲们再干出一番事业来。
    去年他筹集了1.2亿元的资金准备上马新的棉纺生产线,因市场寒流而搁浅,这笔资金正好用在电动车控制器的生产上。由于他既不懂技术又不了解市场,稍有不慎就会搭上多年的血本。于是,他多次往返于北京、深圳、上海、沈阳等地考察,通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多位国内电动车控制器的技术权威,通过他们的帮助购买了6项核心技术专利。在他的感召下,多位工程师、高管放弃上海、深圳的工作,来到渡口驿乡跟他一起创业。
    “刘总为人厚道,做事讲诚信。我们来此创业他一次性给20万元的安家费。 ”来自山西的总经理兼工程师林刚向记者说。
    有了先前做纺织设备的资金作支撑,以及感召而来的工程师,还有6项核心技术,刘光厚的心里有了底气。在原有的厂区又扩建出新的厂房,招聘周围村庄的村民家门口就业,开始了二次创业。
凝聚人心,力求新突破
    林刚带记者来到生产车间参观,一进门就看到贴片机在不停地运转,一块块电动车主板不停地下线,一旁的波峰焊翻滚着融化的锡水,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过锡后就牢牢地焊接在了一起。 “这是从国外进口的贴片机,仅这一台机器就3000多万元,是各种电子产品主板元器件的核心焊接设备,目前全市只有我家企业这一台,也是全市唯一的一条贴片生产线。 ”林刚说。
    有了先进的设备,还得有维系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人员。 “多数工程师是从上海、深圳聘来的,我得想办法把这些人员安置好,提供好的生活环境。 ”刘光厚说。
    “从创业初期就跟随我的老员工,外地聘请的高管、技术人员,还有当地刚进企业的年轻员工,如何让这几部分人才团结在一起? ”刘光厚介绍说,“只有学会‘分钱’,让大家除了领薪水,还领股份,成为企业的主人,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大家的潜力。 ”
    “企业改制往往是最考验民营企业老板胸怀和度量的,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技术、市场都一片光明时,由于老板的私心作祟,舍不得‘分钱’导致人员流失,最终影响企业发展。 ”来自深圳的工程师刘军说,“刘总是为了带领大伙干一番事业,分给我股份。给自己的企业做事,我当然不遗余力了。 ”
    乡镇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物流、人才等因素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刘光厚决定:一方面,棉纺企业继续留在渡口驿乡驻地,方便带动乡亲们当地就业,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在县城的开发区建立分厂区,将运输成本大,配套设施要求高的电动车控制器生产线安排到县城,为企业吸引人才、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了保障。
    预计到年底20条新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
采访手记:看长远迎挑战
    面对市场寒流,众多夏津棉纺织企业积极应对。其中,夏津天宏看长远、迎挑战,另辟蹊径转产经营,走出了一条二次创业新路。
    该公司董事长刘光厚凭借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在募集1.2亿元资金转型的关键时刻,大胆舍弃原来熟悉的棉纺产业,砸下真金白银购买专利,招募人才,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虽然隔行如隔山,但刘光厚硬是凭借一股韧劲,虚心学习、认真考察,大胆股权分配,快速凝聚人心,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乡村,建起了先进的电子产品企业,带动就业。其中遇到许许多多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靠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咬牙苦干,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本报记者 王育恒 李俊德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