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上):站在致富奔康新高度

6月16日,记者来到庆云县尚堂镇和睦程村,该村是省定贫困村。“村里依靠扶贫政策和市工商局派驻第一书记王建军的帮助,建成了小龙虾养殖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实现了富民富村。 ”和睦程村党支部书记程春元说。像和睦程村一样,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探索出“循环扶贫”“合作社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方式,涌现了众多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新形势新目标,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把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康结合起来,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这要作为全市脱贫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好、落实好。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勇强调指出。
扶贫开发绝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其核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8万户、9.59万人。从调研情况看,贫困与不贫困的边界线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上,老百姓院里有粮食,手里没钱花,年收入上不去。如果单纯靠种粮,没有副业,不去打工,想过上好日子是很困难的。“基于我市市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精准扶贫,让群众精准脱贫。在工作推进上,要蹄急而步稳,坚持稳字当头,扎扎实实地做,不搞‘大呼隆’,不搞花架子,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强调。“新时期的扶贫开发绝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必须根据中央、省的部署要求,立足当地实际,更新理念,顶层设计,既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又建立贫困群众稳定、持续、长效增收机制,引导广大农民‘进协会、入合作社、上产业链’,实现致富奔康。 ”副市长、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董绍辉分析说。目前,我市以新理念新目标为引领,着力构建以贫困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机制和新型产业化扶贫体系,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和条件,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为切入点,选准脱贫项目,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奔康。
当下,依靠原有单户扶贫打“抗生素”、单项资金撒芝麻盐的“单打独斗”扶贫方式已行不通,唯有联合发力、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共同致富,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武城县李家户镇将8个扶贫工作重点村资源集中投向扶贫产业园区建设,采用“小组互助、循环到户”的周期制管理模式,建设了514个蔬菜小拱棚,每年吸纳85户贫困户,平均每户种植6个棚,户均年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加快实施产业项目,跨越温饱阶段,提高群众致富发展能力
“目前,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必须以超常规的思路和办法、更高的标准推进这一工作。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贵堂表示。
致富产业是脱贫小康齐步走的关键。新时期,我市转变扶贫工作思路,分片区推进产业扶贫。以县市区为单位,初步划分了东、南、西、中四个扶贫片区。东部板块包括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主要发展光伏、药材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南部板块包括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主要发展高端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西部板块包括夏津县、武城县、平原县,主要发展辣椒、规模化养猪等产业;中部板块包括德城区、陵城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运河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电商以及服务业等产业。
在全市扶贫工作专题会议上,陈飞说:“消除贫困,区域发展一定要跟上。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一村一户的精准扶贫。 ”下一步,我市将瞄准四大片区,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带动农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区域发展的同时,也要实现扶贫产业项目精准到户。我市创新观念,用市场思维和机制发展产业,探索了股份合作制、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等,找准脱贫路径。
除股份合作制扶贫外,我市还积极探索了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即对主要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明确产权归贫困户所有的同时,托管、租赁、移交给有能力的市场主体经营,实现保值增值,长期发挥扶贫作用。
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我市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实现贫困户“进会、入社、上链”致富。“通过模式创新,让农村的资源变成股权、资金变成股金,使贫困户抱团入股合作社、进入产业链。变过去的资金到户、项目到户为效益到户,使扶贫产业和项目效益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市扶贫办负责人张志说。
建立高效运转机制,完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
在市级层面,我市高规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与其他省内市相比,力度是最大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压实帮扶责任。组织38名厅级干部帮包76个重点乡镇;121个市直部门定点帮扶121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113名市派、499名县派第一书记全部进驻贫困村,坚持真蹲实驻,每月不少于20天。组织召开了全市行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议,49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都制定了行业扶贫方案。全市566家重点企业帮包56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提升扶贫干部攻坚能力。先后组织各县市区扶贫办主任、市扶贫办有关同志赴河北阜城、临沂沂南、淄博博山等地学习考察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先进经验。举办了全市脱贫攻坚业务骨干培训班,邀请省扶贫办副主任邵国君、河北阜城县扶贫办主任李双星和7个市直行业部门负责人授课,直接培训到市派第一书记、县市区扶贫办业务骨干和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编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节选汇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汇编》等辅导教材,直接发到乡镇干部、省定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及省、市派第一书记手中。目前,已开展培训70余次,培训扶贫干部8500多人次。
□本报记者杨德林邓静本报通讯员祁玉方孙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