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庞庄村实施肥牛养殖项目 成立合作社抱团经营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吴华刘曰贞伏胜旺

“快来看看俺家的牛,去年底刚买的时候不到400斤,现在至少也得有750斤了,更可喜的是俺家的牛现在还挂了胎。”5月27日,张洪林向记者说起自家的肥牛,难掩喜色。
    今年62岁的张洪林是武城县郝王庄镇庞庄村的贫困户,因自身患心脏病,不能干重活,外加老伴患有直肠癌,需长期服药,生活陷入困境。
    去年村里实施的肥牛养殖项目,让他走上了养牛增收的路子。“养牛一年出栏,扣除成本,一头至少可以赚4000块钱。养母牛效益更好,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就能卖到2500块,我琢磨着,明年再多养几头,我家很快就能脱贫。 ”张洪林说。
    据庞庄村党支部书记庞恩庆介绍,肥牛养殖项目是省派“第一书记”杨洪正帮助实施的脱贫项目,总投资3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共覆盖贫困户50户。
    庞庄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没有支柱产业,导致农民增收致富难,全村现有农户428户,其中贫困户就有193户。如何根据本村的自然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向特色高效生态产业的转化,成为摆在村领导班子面前的难题。
    2015年8月,庞庄村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杨洪正提出发展肥牛养殖的思路,获得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我们利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统一购进5至6个月龄、平均体重200公斤左右的架子牛50头,分配给贫困户进行育肥。 ”杨洪正告诉记者,为了调动贫困户养殖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参与项目的贫困户每户交1000元作为风险金,然后利用这笔资金购买豆粕1.375万公斤,平均分配到养殖户手中作为精饲料。
    为改变养殖户单打独斗的养殖局面,庞庄村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使养殖户抱团养殖、抱团经营、抱团销售,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销售,有效解决了项目参与者怕没有资金支持、怕养不好、怕卖不了的“三怕”问题。
    目前,肥牛项目养殖户全部实现了舍饲圈养,积攒下来的牛粪堆积发酵后成为优质的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既省了购买化肥的钱,又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实现了产业的良性循环。“现在我们村除了积极发展肥牛养殖项目外,还在筹划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摘掉庞庄村的贫困帽子指日可待。”对此,庞恩庆信心十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