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镇产业资金互促走出扶贫新路

    “通过政府帮扶,孩子上学的费用不用愁了,我们也有了致富的产业,困难是暂时的,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近日,刚刚走出生活困境的禹城市伦镇牌子村村民张金花高兴地说。
    几年前,张金花的丈夫因意外去世,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都在上学,家庭负担沉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张金花家被列入扶贫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扶贫干部张振柱帮她的孩子申请了生活费补助,同时又帮助她在镇上的向阳坡有机蔬菜基地就业,每月工资2500元。生活渐渐好起来了,张金花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今年,伦镇将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基础上,多措并举,拿硬招出实招,确保“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力争使全镇232户407人摘掉“贫困帽”。
    伦镇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1+3”、“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即书记镇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包管区,禹城市直包村干部、镇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走村入户,五者全程参与、逐村调查,实行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帮扶,确保所有贫困户都能对接到干部。在前期精准识别过程中,伦镇通过进村入户调查,以建档立卡“回头看”的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核实农户信息资料,包括所属村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健全完善相关家庭档案,为寻找脱贫途径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基础,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东杨村村民杨承河, 20多年前因残致贫,一直未能成家,虽然贫困,但因为与母亲住在哥哥家,既不属于低保户也不属于五保户,镇干部在走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列为帮扶对象;赵庄村的李波患有尿毒症,做过换肾手术,长期吃药,去年儿子李传恺考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数控技术专业,镇上已将其纳入今年“雨露计划”,给予帮扶。
    伦镇坚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原则,着力瞄准靶心抓扶贫。他们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困难群众家庭实际、需求和伦镇特色优势,初步确定依托华申生态农场种植金银花的订单农业、向阳坡有机蔬菜大棚租赁、贫困群众参股合作社三种脱贫致富模式,分类施治,分类脱贫,即对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利用自有土地种植金银花,由华申生态农场提供种苗及整形修剪、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支持,并负责回收、加工及销售,贫困户通过提供劳动力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对有劳动能力但无资金技术的贫困户,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让其通过租赁蔬菜大棚进行自主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对无劳动能力也无资金的贫困户,利用土地、机械等实物入股合作社,通过分红获取收入。
    同时,伦镇严格做好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资金投向必须符合政策,做到专款专用,加强监督检查和审计,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动态跟踪、无缝监管,确保把扶贫资金管好用好,实现精准拨付,让它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保命钱”。
    伦镇党委书记田金荣表示,他们还将建立改革和扶贫互促机制,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和带地入社等形式参与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
□赵帅史建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