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德州新闻网讯(王涛 吴华 刘曰贞)近日,全市首个村镇级光伏并网发电工程在武城县郝王庄镇大霍庄村投入使用。“我们村现有精准识别贫困户63户,全部持有该项目的股金证,工程所获收益的8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电站维护,贫困户户均经济收益能达到3700多元。 ”大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风才介绍。
    大霍庄村的扶贫项目,是武城县开展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发展“造血”产业的典型事例。自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试点县以来,武城县布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绘制贫困人口分布、贫困措施到户到人、脱贫人口动态管理“三张图”,实行挂图作战。今年以来,该县又确立了“两年脱贫、一年兜底、两年巩固”的战略计划,实行“县级干部包镇,部门干部包村,脱产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各镇街、开发区全部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把扶贫工作落到细处、实处。
    今年以来,武城县高标准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进村入户核实的贫困户信息将通过县、镇、村三级审核,最后在村内公示。 ”武城县副县长、扶贫办主任杜文陆介绍,在认定过程中严格执行“十不准”,即家庭成员中有公职人员、国有企业职工和自费出国人员;现任村干部及其本村内直系亲属;有楼房、轿车、高档消费品的等10种情况一律不纳入贫困户认定范围。除此之外,包村干部要把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调查清楚,列出问题清单,以便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精准施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武城县大胆突破“扶贫资金分发到户”的使用界限,在李家户镇创新开展了“滚动式”扶贫模式,成立扶贫产业园,为入园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 54岁的李贵柱是该镇李家户村的贫困户,2015年初来到扶贫产业园种植大棚蔬菜,2个拱棚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和李贵柱一样,首批入园的85户贫困户年纯收入全部达到1.6万元以上,第二批贫困户将于4月初入园。
    除了李家户镇的“滚动式”扶贫模式,该县还因地制宜实行了“以合作社为主体靠服务开发产品、以贫困户为主体用技术促进增收”等模式。“在打造产业‘造血’扶贫的基础上,要继续做好民生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基层组织扶贫,最终要落实到富裕秀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上。 ”武城县县长张磊介绍,2012年以来,武城已帮助2万余名群众脱贫,到2015年底共实施产业项目166个,覆盖种植、养殖、互助社、合作社等多个方面,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效脱贫。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