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微雨话清明

□思佳

“清明”两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既是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

古时,清明节前是寒食节。春秋时期贤臣介子推辅佐晋文公登上王位,隐居在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逼其出山,火灭后,只见介子推与母亲抱木而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并流传有寒食赐火、扫墓、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等风俗活动。

寒食过后即清明,由于两个节日相隔不过一两天,唐宋以后,它们慢慢合二为一,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成为以郊游踏青和祭祖扫墓为重心的全国性节日。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宋代踏青之风更是盛行。据宋朝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北宋张先《木兰花》词云:“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后两句描写妇女采拾翠鸟羽毛,游人踏青,久而忘返的情景。

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作品《清明上河图》中,春光融融,行商坐贾,贩夫走卒,各色人等皆形神兼备。城郭、市肆、舟车、拱桥……均刻画得精细生动,反映了北宋首都汴梁城郊热闹繁华的景象,展现了人们在清明时节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清明节被定为祭祀节日始于唐代。之所以被确定为祭扫祖茔的日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由寒食节纪念先贤介子推而推及自己的祖先;二是清明节气与古代的墓祭结合,有春和景明踏青之意;三是唐宋时代家庭文化兴盛,孝道备受推崇。唐代皇帝甚至诏许官员请假上坟。自宋元至明清,祭祀风气兴盛,清明不仅要烧纸钱,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以及具有旺盛的生殖力,使其成为人类生命力的象征。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上,达到人丁兴旺的目的。同时,清明旧称“鬼节”,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称之为“鬼怖术”,于是在郊游踏青时,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清明也因此称为“柳节”。

清明时,雨量增多。杜牧的《清明》一诗传诵千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清明时节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沾衣欲湿的清明雨,细软轻柔,金贵如油。因此,清明时节也是春耕的大好季节,是播种希望的大好时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