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星:五代行医传薪火

中医之智慧,蕴藏在上下五千年无穷无尽的探索、实践和沉淀中。中医讲究传承,老中医是瑰宝,而世代传承更是瑰宝中的瑰宝。今年69岁的王宝星在武城县城经营着一家口腔门诊,他深受中医父亲的影响,从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对中医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执念。这种敬意和执念又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成为五代行医传承世家。

“不做良相,即做良医”

武城县委宾馆对面的一处二层沿街门市,这里曾是王宝星的父亲王惠恩经营的中医门诊。每过一段时间,王宝星就会去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转一圈,翻翻父亲留下的中医笔记,仿佛又看到父亲每天忙着给患者抓药,家里门庭若市的场景……

至今,王宝星还珍藏着父亲给他开过的一副专治三叉神经疼的中药良方:犀牛角10克;升麻、防风、白芷各五克;羌活、黄芩、白附子、生甘草各10克。一个疗程8副,每天一副。

“父亲应该是疲劳过度。”谈起已去世17年的父亲,王宝星眼睛有些湿润,“父亲身体一直很好,去世那年83岁,眼不花、耳不聋,偶尔还骑着自行车去赶集。”就在去世前两个小时,他还给患者抓了二十多副中药。当天下午,还用脚蹬研磨了1公斤左右的中药粉末。

“不做良相,即做良医。”这是1976年,王宝星和未婚妻看望老家爷爷奶奶时,近90岁的奶奶写在小学作业本背面赠给他们夫妻的新婚贺词,诠释着他们那一辈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践行救死扶伤的信念。

毕业于北京第一届女子中学的奶奶,最终没走上从政从商的道路,而是选择了从医这项济世救人的事业,直至退休于德州东地教会医院。

“发展中医事业为农村群众服务”

王宝星的父亲王惠恩秉承前辈的人生理念和家训,民国时期,在山东恩县庞庄,从美国公理会设立的学校医务科毕业后,先后执业于临清医院、齐鲁医院,又自己创办了中西医门诊。解放后,在公立医院成为主诊医生,从医生、院长直至成长为医术精湛、中西医精通的专家医生,周边县(市、区)的群众都慕名前来。

王宝星的父亲王惠恩退休后,1992年,已卸任的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亲自为他题写“惠恩门诊部”门匾,并赠题“发展中医事业,为农村群众服务”的贺词。至今,王宝星保留着父亲在世时的这块门匾。

王宝星回忆道,父亲爱患者胜于爱家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段特殊年代,父亲的门诊前常常有患者排队看病。他为患者解除病痛,转危为安。他们兄弟姊妹从小耳濡目染,经常有人来向父亲致谢,有因抢救了母子两条生命的,也有救活了重病患者的,患者家属感谢至极,甚至跪地不起。记忆中,父亲的精力和时间几乎都用在为患者医治上了,父亲从16岁从医到83岁过世,67年的职业生涯中,救治了无数病患。甚至在他离世前两个小时,他还在忙着给患者抓中药。

儿孙先后走上行医之路

受改革大潮影响,王宝星没有继续从事中医,而是选择了口腔医学。但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多年来,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医的爱好。

在王宝星看来,中医讲究的是主动预防,悬壶济世,治未病;西医如同一盆水浇到火上,更看重短期疗效。中医还有一个说法,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对应日常生活就要饮食有节,起居规律,适度锻炼,心态平和。

王宝星举了一个例子,八年前,他去北京做了一次检查,被诊断为心脏早搏,静总动脉分叉处有38%左右的斑块,血管有部分堵塞的迹象。医生当时分析,主要是由于营养过剩、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作息不规律造成的。回来后,除了按照医生开的药按时服用外,他坚持素食,再辅助规律作息和合理的日常锻炼。一年后,再去复查,静总动脉斑块只有不足10%。

如今,王宝星依然坚持素食,血压不高,血糖不高,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岁。王宝星开玩笑说,他给自己制定了三个小目标:生理年龄要比自然年龄小10岁;工作年限要比退休年龄多干10年;健康寿命争取比国家平均寿命多活10年。

王宝星笑着说,他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前两个目标,目前正在为实现第三个目标而努力。

分别时,王宝星告诉了记者一个“小秘密”:祖辈的从医观念,给了他们家庭很大的影响。他的儿子王磊继承祖辈的精神和传承,一路读到口腔博士;他的孙女这两天刚刚接到广东汕头大学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的录取通知书。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乃春 摄影 记者 高家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