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正直的崔郾

□郭峰

  《阿房宫赋》以其奇丽自由的想象,精炼优美的语言,更以其高远深刻的寓意成为一篇不朽的政论散文,被历代统治阶级当做治国鉴论。其作者杜牧,也凭此文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然而,宝马尚需伯乐识。杜牧走向仕途却是得益于一位德州人的赏识。他就是唐代武城人崔郾。
  乾隆版《武城县志》载:“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为官)下不敢欺”。意思就是崔郾长得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他为官公道正直,说话做事不怒自威,深得人们敬畏。
  从他录取杜牧为官的故事中可见其选才用人的公平公正。在唐代,选取人才要看考试成绩,但也可以把自己的代表作经名人推荐给主考官后直接录取。所以每到开考之时,考生纷纷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自己熟识的朝官,再由其向主考官推荐,这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公卷制度”。因此,唐代主考官的权力是相当大的,考生能不能取得好成绩,能不能录取,基本上是主考官一人说了算,主考官为官是否清正决定了考试结果是否公平公正。 《新唐书》记载,唐太和(827-835)初年,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临行之前,百官纷纷向他推荐自己的人,有人就拿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向他举荐。崔郾读后,大加赞赏,“牧果异等”。遂擢杜牧为进士。
  崔郾为官极为关注民生,《武城县志》记载了他的两件事。唐穆宗登基以后,一时沉溺于游猎,荒废政务。崔郾进谏说:“陛下是依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才拥有广大的疆域,天下百姓疾苦都系于陛下身上。如果你长期不顾百姓死活,最后将使百姓憔悴,天下就要失去了。 ”一番话说得唐穆宗幡然醒悟,升崔郾当了给事中。还有一年,朝廷规定,征收的税粮都要由百姓自己运到太仓去,这无疑给百姓又增加了一项沉重负担,更害惨了那些远道的人,一时民怨沸腾。崔郾就立即命令在所有水路运输的河流上分别设置粮仓收粮,减轻了百姓的路途运输之苦。
  崔郾一生为官清廉,从不与民争利,他把自己的家安在地势最低的地段,好的地方都让给了百姓,每到阴雨季节,他家中就泥泞难行,再加极为简陋,连个避雨的地方也没有,客人来了只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等候。
  崔郾一生政绩卓著,后累迁官至吏部员外郎,开成元年(836)卒,年六十九,赠吏部尚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