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看齐河“两区同建”

大棚里的农活,是王东全很“贴近”的工作。

    从家里走着就可以到附近的小学接小孙女放学。

优美、整洁的宣章社区。

闲暇时间,王东全学会了上网。

社区沿街的超市很多,买日用食品很方便。

老家的农村旧房就像一段即将逝去的记忆。

    今年59岁的王东全是齐河县宣章社区的一名居民,40年前做过乡村教师的他,也曾梦想着有一天像城里人一样“吃皇粮”、住楼房,但家庭的重担与这片土地赋予他的使命,最终让他回归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辈习惯的生活轨迹。
    一切从2010年发生了改变。那一年,宣章屯镇按照小城镇集聚型建设中心社区的原则,广泛征求民意,科学规划,将宣章、康庄等11个行政村合并为宣章社区。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在这片百姓熟悉的土地上,随着机器的轰鸣、建设的热火朝天,一座座漂亮的住宅楼拔地而起,社区绿地、道路、路灯,水、电、暖、气等配套设施也如同梦想般逐渐展开了美丽的画卷。“曾经憧憬的生活如今就在眼前,客厅、厨房、卧室、厕所,新楼房和城里的没有什么差别,告别了上世纪60年代垒建的农村老房,新的社区生活就像梦一样!小孙女在附近的社区中心小学读书,放学再也不用走那段乡村的土路……”说起生活方式的转变,王东全黝黑的脸上笑容绽放,7年的教书经历,让他的言语有些“文绉绉”的。“两区同建”顾名思义就是农村社区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居住条件的改善固然能提升生活质量,但只有生产方式的改变、收入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让他们真正过上更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王东全还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只是不再是去田间劳作。每天早上6点30分,他准时来到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蔬菜大棚里“上班”,“现在主要是看护大棚蔬菜的给水设备,保证大棚蔬菜的及时浇灌,也帮着种植蔬菜,辣椒、西红柿、黄瓜……这些都是以前熟悉的,学习起来上手也快。”王东全介绍说,如今他也和城里的上班族一样,按时上下班了。
    没有了往日劳累的农活,每天45元的工资让王东全很知足。不仅如此,他家的6亩地也以外包的形式实现了托管经营,每亩地每年获得1200元的租金。“过去种地忙活一年也就是四五千元的收入,如今通过土地托管加上打工所得,收入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王东全乐呵呵地说。
    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是村庄合并的基本原则。产业园区建设是“两区同建”的基石,是农民生活的保障。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玉明介绍说,目前,美东双千亩有机蔬菜示范园的龙头带动作用日渐凸显,育苗核心区年育苗能力突破了1000万株,吸纳务工农民3500人,年产值可实现3.7亿元。
    更多的农民像王东全一样,在自己“相近”的行业里大显身手,在这片“相邻”的土地上,过上幸福而殷实的生活,实现祖辈的梦想。
    齐河自2009年全面启动“两区同建”以来,目前,已有1014个行政村合并为173个并居型农村社区,打造出洪州、华中、南北、宣章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农村社区。齐河也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县、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全市“两区同建”工作先进县。今年9月,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会、全市“乡村文明行动”推进会先后在齐河召开,推广了齐河经验。
     □记者 张广 靳东群 通讯员 侯刚 郑军 石勇 摄影 周建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