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联系点:夏津棉价新政或再次冲击"银夏津"

  德州新闻网讯(德州晚报记者 张富涛 通讯员 许士涛 董玉龙)作为夏津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之一,夏津仁和纺织于2012年11月份注册成立,2013年5月份奠基建设,按照边建设边投产,交叉施工的预案,仅用了6个月时间,2013年11月份一期工程7.5万纱锭便投入运营,目前二期工程已进入到设备安装阶段。
  仁和纺织,作为恒丰集团重要子公司而布局传统产棉大县、纺织强县夏津,显得“顺理成章”,但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却有些“逆势而上”的味道。然而,从半年多良好的运营状况来看,仁和纺织给行业带来一缕清风,特别是在全行业产能过剩、“银夏津”种棉面积连年下降、国内外棉价“倒挂”、棉价新政去行政化等所带来的大环境下,更给夏津县大大小小三百多家涉棉企业带来不少启示。
夏津植棉面积5年降了近一半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开始,夏津县种棉面积下降趋势加剧,从2009年的60.2万亩,直线降至2014年的32万亩,5年时间减少了近一半。2013年,在素有“银夏津”之称的夏津县,14年来种粮面积首次超过了棉花,家家户户棉成山的风光消失了。
  种棉面积下降原因来自多方面。相比于种粮,种棉不仅没有“直补”,而且投入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更高。
  仁和纺织副总经理姜玉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一般情况亩产450斤计算,生产成本在700元左右,每亩收益在千元左右,但是如果种植粮食,一年可种两季,每亩要多收入二三百元,而且种植较为简单,可以节约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当前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可以赚取不菲的收入。这是当地农户的现实选择,也成为全国性的大趋势。
  2011年开始,国家推出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花收购过程中实行最低保护价且国家敞开收购,目的在于保护农户种棉积极性,扼制棉花种植面积下降趋势。
价格“倒挂”冲击国内棉企
  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以行政方式人为改变了供求价格的市场波动,运行近3年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棉农,但是却给棉纺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原因在于,伴随着国外棉花市场价格的不断下降,最终形成了国内棉与进口棉价格“倒挂”,即国内棉价在“保护价”的作用下,远高于进口棉,每吨要高出两三千元,甚至四五千元。千方百计购买进口棉成为棉纺企业的头等大事。姜玉民告诉记者,仁和纺织虽然身在夏津,但在原料上却基本不使用本地棉,原因就在于此。价格之外,品质也是重要原因,国内棉不仅种植面积下降,品质也在下降,存在成熟度差、不分等级、“三丝”多等问题,而进口棉的质量相比国内棉就要好得多。
  对纺织企业而言,原材料是个大问题。从国际市场看,上述问题直接导致国内棉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海外市场萎缩。如果买不到进口棉而使用本地棉,意味着直接拉高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对于部分中小棉纺企业而言,随着员工工资成本的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较低,科技投入相对较少,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以及产能过剩的大环境,关机停工也就实属必然,否则,赔不起。这些成为夏津部分棉纺企业开工率不足的根本原因。
应对市场之变棉农先行一步
  持续三年的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今年将取消,这意味着,棉价失去了政府托市这一“有形之手”,更多地将由市场的“无形之手”来调节,品质差、成本高,使得国产棉竞争力严重不足,在这种状况下,业内普遍判断,国产棉价格将持续走低。直接影响就是,棉农植棉效益进一步下降,积极性再受打击,传统的种棉模式将再遭冲击。
  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和效益下降的窘迫现实,夏津县已经开始了新型种棉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探索。
  2011年,依托于县供销社的夏津县农丰棉花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由29户棉农组成,目的就在于坚持以发展棉花产业,提高社会化服务规模,努力解决制约棉花生产发展中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合作社成立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效。
  除了棉种、农药、化肥的集中采购以降低成本外,去年合作社还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选在了宋楼刘李庄村,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地70亩进行试点,棉花播种、施肥、化控、采摘全部采用机械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劳务投入,降低生产费用,提高棉花品质和效益。通过种植对比,棉花机械化种植比传统人工种植每亩可增加收入370元。
  农丰合作社的实践表明,机械化、集约化是转变植棉方式的重要途径和出路。
找准定位棉企可再搏风浪
  姜玉民分析认为,对于棉企而言,找准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对于迎接市场风浪至关重要。背靠大树好乘凉。作为恒丰集团重要子公司,仁和纺织的成功,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仁和纺织的设备十分优良,拥有国内国际先进的清梳联、配备乌斯特自调匀整的并条机、配备异纤检测功能日本村田自动络筒机等设备700台(套),奠定了公司在业界的雄厚实力。
  在产品定位上,仁和纺织避开了行业内激烈的低档层同质化竞争,瞄准的是高端特种纤维,以生产莫代尔、天竹、芬兰粘胶、兰精粘胶、铜氨等功能性、环保型新型纤维的纯纺及混纺特种纱线为主,年产量16000吨。其主要顾客除了国内知名品牌之外,还销往东南亚等地区。
  纺织用品市场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虽然高端产品意味着高效益,但是如果一窝蜂地走高端之路,必然造成产能过剩效益下降。
  姜玉民认为,夏津棉企在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科技含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好自己的定位,突出好产品特色,行业各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形成层次和梯队,这样就避免了同质竞争带来的困境。对此,夏津棉企正逐渐认同并努力实践。
|民情日志|
  随着市场变化和时代变迁,传统产业优势如何实现蜕变,不是简单的“提档升级”所能涵盖的。作为产棉大县、纺织大县,“银夏津”这块招牌可以增加更丰厚的内容和底蕴,而且当地正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索,建立植棉合作社、引进仁和纺织等就是实例。
  仁和纺织的运营告诉我们,棉企原料可以买全国甚至全球的,产品可以卖全国甚至全球。企业可以不受当地产业环境制约,在大市场格局下,这种宏观思维方式是完全有必要的。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