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灯

我来自鲁西北地区的一个城郊村,10年前,我读高中,每天晚自习放学与好友结伴回家,由于骑车出了市区,还有一段没有路灯的小路,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路灯。路灯是怎么安的呀?在哪里来的电呢?如果用电这一晚上这么多路灯得耗费多少电呢?………

之后,我去外地读了大学,每年放假回来,都会发现新的变化,先是村庄改造了,渐渐的路畅通了,马路宽了,路路有路灯了,农村变成了城镇,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每个路灯都有了“遮雨板”,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被朋友狠狠的笑话了一番,这哪里是“遮雨板”,这是太阳能板,为路灯提供电能的,是咱市的特色啊。

我恍然大悟,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的同时,也在感叹先进低效节能技术的应用的迅速与伟大。

充满幻想的16岁,在期盼回家路上有路灯时,从没想到用上太阳能的路灯;还没有来得及弄清路灯的物理原理时,这个原理已经过时;在用太阳能洗热水澡时,从没有把这神奇的东西联想到发电上;在我刚刚意识到低碳生活时,我所爱的太阳城早已成功典范了低碳的内涵。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一词早已成为近几年的流行语,也渐渐的融化到人们的心里,践行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富裕的人们小汽车不开了,自行车成了新宠儿;豪华气派的装修不要了,低碳环保的简约成了新时尚;轻便易装的塑料袋不用了,菜篮子、布兜子成了新装备。

每个企业在经济竞争百舸争流的今天,发出浑身解数,开发新能源,抢占可持续发展的先机,而再也不是靠耗费而得到的粗放型发展了。有的企业通过降低能耗实现低碳减排;有的通过发展创新应用新技术低碳生产;有的则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促进其它行业部门实施减排项目……

城市也在倡导,低碳已经成为了一种城市文化,成为了提升形象、关爱民生的大事。城市在宣传,管理者在服务,文化在形成,行动在进行。在我的家乡,有一座与太阳能完美结合的居住建筑,实现居住的节能优化;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用太阳能发电;产学研相结合的投入在加大……掀起发展高潮,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城市的口号。

看到这一幕幕,我不仅仅惊叹的是这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建设的漂亮现代,更感动的是发展理念的蝶变。也许这种蝶变只是少数的破茧,但是这是带头的希望与典范,顺势而发拭目以待。

十八大报告首提“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树好风向标,在大力倡导低碳、节约、建设生态文明的春风下,未来的发展,我充满希望,必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李宁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