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金永波

 

这次见到刘刚,是在今年910日上午他家别墅的二层楼上。

我们见面后便交谈起来,我说:“咱们已经10年没有见面,不知你现在已改造多少盐碱地啦?产量如何?”

“现已有18000亩。水稻和玉米平均亩产都在千斤以上。”他答道。

我又问:“这样,你一年就可给国家生产粮食1800万斤, 10年就是1亿8千多万斤吧?”。

他回答说:“是这个数。不过,这还不包括今年的粮食产量。今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总产可达2000万斤。如果再把这个数加上,那就是2亿斤。当然,这已是11年的粮食总产量啦。”说到这里,刘刚笑了。

我说:“你能改造这么多盐碱地,为国家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

真是很了不起!”

他说:“你千万别这样说,我是个农民,改造盐碱地也是我的责任。我这样做,主要是想带动乡亲们快点致富。”

 听着刘刚这番感人的话语,使我又回到10年前,采访他时的情景——

    刘刚是山东烟台农村的一名高中毕业生。1990年,22岁的他乘改革开放春风,来到黑龙江肇东市昌五镇,开始白手起家,搞粮食批发、开酒厂。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他成为拥有百万家产的全镇首富。

1996年,在中国内陆有5亿亩的土地呈现盐碱化,改造盐碱地投资大、见效慢的大背景下,他毅然决定一次性投资12万元,承包了邻县肇州兴城镇前胜村的600亩盐碱地。

同年春天,他又投入20万元,着手对盐碱地进行改造。结果,秋后颗粒无收,赔了30多万元。

第二年,他又卖掉家里楼房和一辆卡车,继续进行盐碱地改造。结果,又赔了40万元。

刘刚并未灰心。1998年春,他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又卖掉家里仅剩的2辆卡车和1辆轿车,买来农家肥和鱼苗、鸭雏撒放到田里。经过放水洗地、施专用肥料,土质终于有了改变。这一年夏季,庄稼丰收在望。然而,秋天来了一场特大洪水又将他的丰收果实彻底吞没。

尽管洪水给刘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可他却从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1999年秋天,他的600亩地里的水稻和玉米平均亩产都达千斤。加上稻田养鱼、养鸭,纯收入达20多万元。

前胜村党支部书记孙一东说:“刘刚在盐碱地上夺得了粮食高产,为我们村科教兴农、加速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许多当地和外省农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接受刘刚的义务技术传授,使他们也开始了对家乡盐碱地的改造……

这是10年前,我采访刘刚时的情景。

接着,刘刚告诉我,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以后,他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啦。他先后又与安达、肇源签订了承包合同,使改造盐碱地面积达到18000亩。一片片“不毛之地”变成了良田,实现了粮食亩产超千斤。

因此,刘刚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的荣誉称号。

  如今,刘刚已建成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加工和销售企业,而且产品全都注册了国家绿色食品商标,实现了粮食产加销一体化。

在谈话结束时,我问刘刚今后的打算?他说:“现在咱们省还有近1000万亩盐碱地,我打算今后再改造20万亩,并要在全国建起第一个盐碱地研究所和科技示范园,让全国所有生活在盐碱地上尚未脱贫的农民兄弟尽快走上科学致富之路,过上小康生活。同时,也为国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