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村的变迁

我的外祖母家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20多年前,那是一个贫穷的地方,全村几乎是清一色的土坯房、土围墙。由于紧靠一条沙河,每到刮风时全村漫天飞沙,刮得人睁不开眼,春天时家家户户都蒙着一层沙土,就连吃饭时嘴里也是“咯咯吱吱”的嚼着沙土的。所以除了村名以外,这个村又多了一个戏称——“沙河村”。当地人开玩笑说,在这里生活的人,一年能吃一个土坯。站在空旷的沙土地上,放眼望去,满地是细细的沙土,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沙土岗星罗棋布,微风吹拂,漾起粼粼层层的沙浪,看起来煞是漂亮。但这样的“沙河”却让人们吃尽了苦头,由于村里的耕地多是沙质土壤,再加上灌溉不便,农作物很难生长;交通更是难行,沙土厚的地方能把半个腿陷进去,人简直举步维艰。荒凉的沙土地上零零散散地长着些野草,偶尔有点红薯、花生等作物也是稀稀落落,毫无生机。那些岁月,我的舅舅和“沙河”村里的人们常常是愁眉苦脸地蹲坐在墙根下,闷着头一支一支地抽着旱烟。舅舅家种了6亩沙土地,连一家人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他只能望着灰蒙蒙的天叹气,无计可施。村里的大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每到下大雨时街道就成了河,全村的水都集中到街上汇入村西头的大湾里,场面颇为壮观。晴天后仄仄棱棱的车辙印遍布街上,硌的脚生疼,给那个贫困年代烙上了灰色的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河”村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先是政府在沙河里大张旗鼓地种植了林带,一片片的绿林宛如沙土河里的缎带,把曾经荒凉的沙河点缀得生机勃勃;打井队也进驻了沙河,随着一眼眼晶莹清亮的水柱喷起,沙河告别了缺水时代。上级还对沙河进行了规划改良、旅游开发,既种植农作物,又种植经济作物;既有庄稼,又有果木,整个沙河郁郁葱葱,换了新天。走在绿荫如盖的林间,真有“沙漠绿洲”的感觉。经过改良的土壤有了水的滋润,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都长的精神抖擞,收成特别好,沙河逐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品尝着丰收的喜悦果实,人们纷纷喜笑颜开,再也看不到愁苦了。

随着生活的好转,“沙河”村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地里收入年年增长,但人们不再满足依靠几亩土地生活,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搞起了副业,年轻人也出去闯荡打工、创业。舅舅家拖拉机、三轮车、喷雾器、耕耘机等农业车辆、机械一应俱全,不仅种地实现了机械化,还利用自己会木器活的特长开了一个木器加工厂,表妹也到昆山电子公司打工,一家人一年收入达到了几万元,生活进入了“小康”。告别了苦涩时代,舅舅也年轻了很多,脸上笑开了花。

生活富裕了,“沙河”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套间房,二层小楼也拔地而起,彩电、冰箱、电脑、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太阳能热水器等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中。村里街道全都铺上了水泥路,漂亮的路灯矗立两旁。村外的柏油路四通八达,和周围村连成了网络,直达县城。人们实现了现代化,过上了时尚生活,现在的“沙河”村,再不是沙土飞扬的贫瘠村庄,而是人人羡慕的小康村了。

30年的时间,我经历了“沙河”村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小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唱响时,我都会由衷地生出一股自豪感,深为自己生活在幸福国家、幸福年代而骄傲。党领导我们走上了跨越发展的道路,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机遇和激情,让我们心怀感恩,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献出微薄之力吧!

                           夏津县  马风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