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场“人间蒸发”了

前不久,携妻女回农村老家,走在田间小路上。我向她们点指不远处那片青纱帐说:“十几年前那里是咱家的麦场,现在已经没人用麦场了。”那片地不光是我家的麦场,也是俺整个生产队上好几十户的麦场,有好几十亩地。记得那时候,过麦要前先整麦场,用耙将土层耙起来整平晒两三天,一家人从附近河沟里或井里挑水泼场,水泼均匀,滋润到地下,上面铺上麦秸,第二天用碌碡轧,后面拖一大树枝或旧扫帚扫描,傍晚泼场次日早轧,约一个小时后,把轧碎的麦秸推到一边,太阳一晒,一个平整又光滑的麦场就出门目了。这样就可把成熟的麦子运到场里摊开让烈日暴晒几日,并用木杈翻几次场,然后开着拖拉机拉着用水泥石子磨制的大碌碡旋转着轧,轧过一遍需要人工把麦子翻过来再轧第二遍。轧过两三遍后起场,说明麦子轧好了,这叫轧头场。头场轧完还需轧第二场,把剩余的麦粒从麦穗上轧下来。起场时把麦秸垛在场一角,麦糠麦粒堆在场中央,刮二三级风时用木锨扬麦子,风把麦糠吹走落下麦粒,无风扬不出来,风大了麦粒刮跑。有用柴油机带动大风扇鼓风扬麦子的,这样风力匀,节省时间,劳动效率高,扬麦子是力气活儿,需要麻利,又是技术活儿,扬到半空的麦糠散开被风吹走,麦粒落下来呈月牙形,堆成大弧形,一场麦子扬出来费很大劲,很累人,女人只能用扫帚扫麦糠当帮手,扬出的麦粒薄薄地摊开晒几天,干后装入麻袋抬上拖拉机后兜或牲口车上,运回家倒进木制粮仓或水泥磨制的大缸封存好,等行情看好卖个好价钱。麦糠用纤维编织袋缝制的大包装满拉回家喂牲口,麦秸呈蘑菇形垛在场一角顶上用麦秸泥泥好,至此一年的麦算过完。收一个麦需要一家老少忙活个把月,大人孩子齐上阵,一个人需当三个用,麦场里没闲人,放下耙子就是扫帚这句俗语即源于此。若赶上连阴雨抢收麦子连饭顾不上吃,觉不能睡,黑白忙不眨眼。一场麦收把人累瘦一二十斤,天热、活脏、劳累。所以民间说:“人怕过麦,牲口怕过秋。”再早些年几户邻居合伙用脱粒机脱麦子,活儿又脏又累还呛人,还有危险性,弄得都跟黑李逵似的,有的人脱麦子落下病根,口吐黑黄痰,久咳不止,长期下去,不是患肺结核就是肺气肿、气管炎,搭上小命,这活儿多糟践人。

经过反复轧过的麦场土质板结,即便耕翻起来种上庄稼也是“弱势群体”,第二年周而复始继续“服役”,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一亩地要个场,八十岁要个娘。”这足以说明场与娘的至关重要性。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普及,麦场不要可以,但娘啥时候也得要。现在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械全部取代了十多年前那些笨重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在田野里就可把麦粒接进口袋,麦草秸秆还田,松软土壤,培肥地力,根本不需要进麦场,即使男人在外打工,女人或老人在家也能收麦子,不用为过麦而发愁。麦场从“人间蒸发”了,再也看不到它的身影。按一个村一年100亩麦场的面积计算,一个乡镇、一个县一年节省多少土地?拿到一个省乃至全国农村地区近十年来更是个不可估量的天文数字。农业机械化运作的生产成本较以前增加了,但国家每年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已远远超出这项成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巩固。农村劳动力已摆脱繁重的田间劳动,从事第三产业或出外打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更畅通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仅此一点足以印证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成就和新变迁.相信党的十八大召开将出台更多助推“三农”的惠民之策,引导全民快马加鞭奔小康,农民的幸福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农村经济一定会超常规发展,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美景很快就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吴从青)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