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电灯、电气化

童年的夜晚是黑暗的,家里唯一的照明设施是一盏油腻腻煤油灯。煤油灯是用哥哥倒下来的墨水瓶改制的,中间插一根铁皮卷成的细管,细管里穿一根棉线,瓶里倒上煤油就可以点燃照明了。当时煤油供应很紧张,老百姓习惯称呼煤油叫做火油,一户每月供应一斤,每到月底,村里的供销员到公社去提货,大家翘首以待,当供销员出现在村口,人们就奔走相告:“打火油啦,打火油了。”一斤火油是烧不了一个月的,当时村里经常出现月底的时候东家婶婶端着油灯到西家大娘借火油,买来火油再端着油灯还火油的情景,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火油。我家的煤油灯是妈妈的专用品,我们兄弟姊妹多,妈妈白天和队里的男劳力一起下地干活,所有的针线活都得在晚上完成,姐姐的裤子得补,哥哥的褂子得连,有时一干到半夜,第二天早晨我们发现,妈妈的鼻孔和眼圈都是黑的。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我们村终于有了一缕 “电” 的生机。我们村是库区,离水库很近,为了照顾库区,那年我们终于用上了水库的水力发电。起初,每家每户只允许装1个灯泡,村里没有专业电工人员,电费由村里的保管兼管。没按电表,所以就按照灯泡个数和大小收电费。那时电是不到天亮的,保管每天天黑时间负责开电,晚上10点负责关电,关电前5分钟关闸1秒提醒人们要关闸了,让大家做好准备,5分钟后彻底关闸。

如果说我村具有里程碑式的巨变,是在十六大以后,国家实行村村通工程。国家免费为陈旧老化的农村电力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农民只需要拨打“彩虹热线”,用电问题可迎刃而解,把“彩虹”服务切实送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电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电气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引擎可靠的电能保障,加快了诸如电视机、微机、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洗衣机、空调等走进千家万户的速度。电力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晴雨表,最能体现老百姓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从饱受停电之苦再到用电不发愁,从最初的用电照明到今天时刻不离的电气化,从中折射出十六大以来新农村的发展历程。

王义宝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