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与阳光

     五一节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听说我的隔墙邻居(小名叫“二修”)刚出院,晚饭后我到他家坐了一会儿。
     他们夫妻俩也刚吃完饭,见我来了,又搬凳子,又沏茶水。二修也站起来招呼我,好像我是个外人似的。我急忙扶二修坐下,他连说“没事、没事”。他的右胳膊上缠满了厚厚的白色绷带,下面用一块硬纸壳托着,一根宽大的绷带吊在脖子上。
     二修夫妇是一对勤劳能干的人,家里的情况在我们村里还算不错的。他的一个女儿正在安徽的合肥大学读大三,儿子在县一中上高二。夫妻俩除了种自己那五亩承包地外,农闲的时候就开着“五征”农用车到村庄收粮食,这个收入还不错。这次就是因为在回来的路上出了事故,二修右胳膊砸断了三截,在县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刚出院回家来。
     谈到这次治病的费用时,二修显得很激动:“这次治病差不多花了近九千元钱,新农合能报销六千多元。要不然,五年也翻不过身来。真的。”他停了一下,又接着说,“小谱(他儿子的小名)的学也上不成了。”
    “二爷,”二修的妻子对我说,“要不是兴这个新农合,俺不知几年才能还清帐。”
     是啊,常言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治病不仅要花去近万元,还要少挣不少钱。一年后要取出胳膊里面的固定钢板还得花钱。再加上孩子上学的费用,真的不是个小数目。
     “这样俺‘燕妮’和‘小谱’(她的两个读书的孩子)下学期的学费也不用借钱了。”虽说摊上了这个不幸的事情,他的妻子并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相反倒有些自足。对今后的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试想,如果没有新农合的政策,那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
    “这政策不会再变了吧?”二修对于这种惠农政策能否继续下去仿佛有些担心。
    他的这句话倒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今年的春节,我回老家去参加堂侄子的一个婚宴,正巧与堂侄子的舅舅坐在一个桌上。他六十来岁,能喝也能说。
     “种地不但不交钱,还给钱。”他说起话来声音比较高,就像做演说,“历朝历代的皇粮(农业税)说免就免了 。要是在十年前你敢想吗?”他用眼睛看看这个又瞅瞅那个,大家只能点头称是。
    “买良种给补贴,买农机也给补贴。”他不等别人回答,又接着说,“全国这么多农民,这得多少钱呀。共产党现在对老百姓好着哩!”他光顾的说话,也不说喝酒了。
     “还有新农合,不知救了多少生大病的人家啊?”他好像很有感概,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从今年开始我每月也能领到55块养老钱了。”他很自然的伸出右手,“虽说钱不多,可要是光吃白面也就够了。”他对这每月55块养老钱倒是很知足。
       过了一会儿,他放下酒杯,脸色突然一沉。“但愿这好日子能长久过下去,这政策不会再变了吧?”他的这一句话,倒是让大家沉默下来了。人们一起把眼光投向了我,好像我是什么大官似的。看来大家对于党的惠农政策还不是十分了解。
    于是我站起来说:“变是肯定要变的。但是只会越变越好,越变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多,越变老百姓越满意,生活越幸福。”想不到我的几句话得到了大家的一阵喝彩声。
     顿时,碰杯的、猜拳的、欢笑的、嬉闹 的声音在这个喜庆的农家庭院里久久的回荡......      
    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两件小事,说明了党的惠民政策,民生工程已经像阳光一样普照在神州大地上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