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高位截瘫儿李志俊悉心伺候九旬娘

李志俊透过窗洞,用长柄勺将水饺送到母亲手中。

李志俊透过窗洞,用长柄勺将水饺送到母亲手中。

    4月3日,记者来到禹城市辛寨镇梁河社区老年公寓采访李志俊时,他正趴在一辆用旧电动三轮车改制的“房车”上,给90岁的老娘包饺子。
    “房车”周围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和李志俊自己设计的管线、竹竿和挂钩等工具。 “这根管子能引来自来水,那根竹竿负责开关房门,这根电线能控制我娘屋里的灯……”李志俊一一做着介绍。
    饺子煮熟后,李志俊用一把自制的长柄勺,从墙洞里把饭碗送到里屋床上老娘的手里,等老人吃饱后他才开始吃。
    他曾是家里的顶梁柱,当过建筑技术工,开过联合收割机,然而,一次意外造成高位截瘫,成了让年迈母亲照顾的残疾人……
    今年50岁的李志俊是辛寨镇李屯子村人,父亲早亡,他和母亲李潭氏相依为命。为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李志俊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挣钱。尽管文凭不高,但他喜欢用心琢磨,干什么都很快成为行家里手。当建筑工不几年就成了一位好瓦匠,学会开拖拉机就帮人耕地,还到河南、安徽开过联合收割机,当时一天能挣30元……李志俊的勤劳能干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两人很快结婚生子,日子虽不富裕倒也幸福美满。
    2000年夏日的一个雨天,李志俊爬上老屋换一片坏瓦时,不小心仰面摔了下来,脊柱正好担在房前菜地的田埂上,第12节胸椎骨折造成高位截瘫。住院十几天便花光了东拼西凑的5000多元,家人只好把他拉回家。
    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断了。一边是体弱多病的婆婆,一边是瘫痪在床的丈夫,看不到希望的妻子最终选择了逃离,抱着7个月的儿子出走后再无音信。
    患风湿病多年的老娘拖着病体毅然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端屎端尿、喂药擦洗……
    “起初,我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发脾气、摔东西,情绪低落时甚至也想过自杀,但一看到日夜操劳的老娘,我就告诉自己不能太自私,为了我娘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说起当时的境况,李志俊哽咽了。
    “腿脚走不了路,我还有头脑,而且双手依然灵活有力。 ”慢慢地,李志俊想开了。受医院担架车的启发,他找来纸笔自己画了一辆“房车”,并让修理部的师傅按图焊了一个铁架,前面安上两个自行车轮,后面装了两个能转方向的小车轮。
    为了让这辆“房车”更实用舒适,李志俊趴在床边锯木板,再将木板镶在铁架上,架子两边用竹片和雨布支起凉棚,几经修改后大功告成。他激动地爬上车,用手驱动前面的车轮,将自己的“房车”驶出了屋子。
    时隔两年重见阳光。李志俊不禁感叹:“活着真好! ”
    尽管个人自理都困难,但李志俊依然千方百计照顾好多病的老娘。他说:“我只是尽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 ”
    去年初,辛寨镇合村并居建社区。考虑到李志俊家境贫困,镇政府特意为他娘俩安排了一套老年公寓免费居住。
    搬新家那天,李志俊也告别了与他相依13年的手动 “房车”,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换上了用旧电动三轮车改造的“房车”。
    李志俊说:“我娘行动不便,年纪也大了,自己再也不能连累她,一定要给娘一个幸福的晚年。 ”于是,他开始琢磨靠自己的办法照顾娘。
    在李志俊的新家里,墙上的一个方形窗洞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面对疑问,他得意地展示着自制的一些“专用工具”,比如8根长短不一的竹竿都各有用途:有从墙洞给娘送水的,也有挑送换洗衣服的,还有开关水龙头、屋门的,甚至挑酱油、醋瓶子的……8根竹竿就是他的“手脚”,帮他完成和正常人一样照顾老娘的工作。
    最近几年,老人的风湿病越来越严重,仅靠双拐勉强挪动身体,更多时候都待在床上,经常小便失禁。做饭洗衣、清理房间、洗刷被褥便成了李志俊每天必做的功课。每次老娘大小便后,他就用竹竿把便桶钩过来,挂在车上拉到村外倒掉,再到水池边刷洗。
    李志俊还常在“房车”上包饺子、烙馅饼,换着样儿给娘做她最爱吃的。天气好的时候,他就请邻居帮忙把娘搀上 “房车”,拉着她出去晒太阳或是赶集看大戏,陪老人散心解闷儿。
    作为高位截瘫的患者,医生要求他必须两周换一次导尿管,每根导尿管20元,在诊所输液消炎还要付15元诊疗费。为省下钱给娘治风湿病,他就托人到禹城市药材公司批发导尿管,然后学着自己更换和输液,这样每次就能省下17元。
    每当乡亲们对李志俊的孝老行为竖起大拇指时,他总是说:“我只是在尽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 ”
    “好心人帮一两次可以,但日子长了还得靠自己。 ”李志俊说,“只要内心装着责任,残疾人照样可以成为强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
    李志俊自幼喜欢动脑子,对机械、电器样样精通,而且是个热心肠。他经常帮邻里乡亲维修农机、家电,只要力所能及,他总是乐意帮忙。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个能人和善人。
    就在前几天,一辆运粮车从街边胡同经过,把路面轧出了几个坑。大家埋怨过后也就忘了,李志俊却记在了心里。第二天天不亮就带着工具出门了,他趴在自己的“房车”上用小铁锹把陷进地面的砖块一块块撬起来,填平土后再重新铺好,等乡亲们出门时他已准备收工了。 “志俊干了正常人都没干的活儿! ”邻居马怀英由衷地夸赞。
    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知道李志俊的境况后,常来看望他们母子,并捐款捐物。在他家一进门的显眼位置,挂着一副“知恩报恩”的书法作品。 “这是镇上大杨小学的师生送给我的。 ”李志俊说。
    逢年过节,市镇党委政府总是到他家送米送面送补助,给他娘俩免费办了新农合和补助最高的低保。李志俊赶集买菜时,好心人会偷偷往他车上放菜放肉。平时家里无论大小事,只要出门喊一声,邻里街坊都抢着帮忙。
    面对大家的帮助,李志俊在采访结束时说:“感谢所有好心人!靠人帮忙一两次可以,但日子长了还得靠自己,只要内心装着责任,残疾人照样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我也很满足、很快乐! ”
    □本报记者 王育恒 李俊德 本报通讯员 赵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