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 谋划未来发展大计

与会代表分组讨论市委工作报告。 高汝宝 摄

    在年味尚未消退之际,我们迎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2月2日上午,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隆重开幕。

    这是一个寄望明天、充满憧憬的时刻。

    站在这个时间点上,过去和未来交汇,自信和清醒同在。

   回顾过去,德州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社会事业发展快,人民群众实惠多;

    憧憬未来,德州综合实力要领先,发展特色要突出、文化优势要明显、群众生活品质高。

     开好党代会,事关未来发展大计,事关全市人民福祉,事关党的建设全局。我们衷心祝愿德州在新一届市委的领导下,继续团结奋斗,再铸更多辉煌!

经济助推 “强市”崛起

    毋庸置疑,过去的5年,德州处于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然而,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实际,总量小、实力弱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现实。因此,必须集中一切力量,改面貌、缩差距、扩总量、强财政,创新图强,加快赶超步伐。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现代产业的强力支撑。

    报告中, “产业强市”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可谓高瞻远瞩,更是现实之需。

    报告明确提出,产业强市就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链条化延伸、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高新化发展为导向,聚集优质要素,突出抓大培强,倾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强市战略,我市将全面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以建立和完善 “10+3”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升级、服务业壮大、现代农业提升等“四项工程”。扭住主攻点,加快培育一批 “巨无霸”;聚力主战场,打造支撑区域跨越发展的隆起带、增长极;集合主力军,激活民间资本主体,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强化主动力,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向高质化高端化发展;唱好主旋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禹城代表团张安民代表认为: “吴书记在报告中关于 ‘产业强市’战略的阐述,鼓舞士气,令人振奋。目前,禹城拥有健康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生物技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支撑起禹城经济的半壁江山,新能源、高档纺织、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四大产业特色突出。今年,按照德州市党代会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传统支柱产业,大力提升新兴产业扩容质量,不断完善 ‘6+2’产业发展模式,在原来已有6个主导产业基础上,强势突破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产业,具体来说,就是把发展新兴电子物流业摆在现代物流产业提档升级的首要位置,同时引入几家股份制银行,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发展新型金融业态。”

“软”实力 “硬”支撑

    2011年10月23日,在中心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倒计时二周年的活动热闹非凡。歌舞、杂技、器乐、京剧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不断推高现场气氛,备战十艺节亦由此拉开帷幕。 “为了备战十艺节而创作的杂技田园诗剧 《家乡》、京剧 《东方朔》、歌舞剧 《感恩太阳》、音乐剧 《后羿与嫦娥》等已渐入创作佳境,反映出我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勃勃生机。”孔祥智代表告诉记者。

    回首过去5年,德州的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村文化大院、 “四德工程”建设成为全国典型。市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市博物馆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使用或即将运营,德州大剧院开工建设。打开党代会的报告, “文化立市”跻身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被浓墨重彩地写上了一笔,令人振奋。

     孔祥智代表认为: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建设区域文化高地一以贯之。报告继续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必将促使文化事业结出更多硕果。”

    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把德州建设成为思想基础巩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活力强劲的区域文化高地。让 “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互动并进的新优势。

    庆云代表团刘长民代表表示: “庆云县将会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弘扬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努力建设海岛金山寺、庆云宫、祥云欢乐世界等一批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渤海金山文化旅游胜地;按照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托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着力打造 ‘15分钟文化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争创文化强省先进县。 ”

    “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武城责无旁贷。我们将按照市委的要求部署,牢固树立 ‘抢占区域文化制高点’的目标定位,依托运河文化、礼孝文化、状元文化等独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 ‘文化引领、文化惠民、产业提升、精品创作、舆论引导、品牌打造’等十大工程,力争在全市文化繁荣发展上当先锋、创一流。”武城代表团马文国代表如是说。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环境的压力逐渐凸显。德州的发展想要更持续,打造 “生态美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不二选择。

    报告指出,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建成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德州的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狠抓节能减排的同时,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生态经济打下坚实基础。”吴文群代表表示。

     平原代表团王玉水代表说: “作为基层环保部门,应当履行好责任,抓好工业园区和大气的治理,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鼓励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努力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县。”

    除了 “生态美市”,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建设 “幸福德州”的题中之义,报告明确提出了 “惠民安市”的发展战略。

    “‘惠民安市’战略,体现了建设幸福德州的目标趋向,对于激发干部群众的热情、干劲具有重要意义。”展德明代表在谈及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时明确表示,将紧紧围绕实施 “惠民安市”战略,深入实施六项 “幸福工程”,即人才兴福、就业谋福、社保安福、技能致福、收入增福、和谐稳福工程,做好 “为民、安民、助民、富民、乐民”五篇文章,即构建规范、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实现服务为民;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目标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保安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城乡劳动者增收致富的渠道,实现就业助民;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实现收入富民;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让广大职工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实现和谐乐民。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建设幸福德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和医疗卫生一直以来也是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着力解决 “上学难”、 “看病难”的意义重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质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发展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同时,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公立医院现代管理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形成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 “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李德民代表说: “作为教育战线的代表,我将深刻领会吴书记报告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办好让德州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确立极强的质量意识,为社会,为高校、名校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素质全面的人才。这也是‘惠民安市’最具体、最务实的体现。”

    作为大会唯一一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党代表,特教学校老师张少宁对记者说: “我会把大会的精神带回学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残而不废,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让这些残障的孩子们过上一种更有尊严、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谈及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崔书强代表表示,“全力实施惠民安市战略,突出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信息化、卫生宣传和卫生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医院管理 ‘双高’活动和 ‘三好一满意’活动,强化卫生行业监管,统筹做好各项重点卫生工作,必将为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幸福德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任立松 张学超 实习生 王雪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