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村民富—— 袁桥村:绘就和美幸福新画卷

环境优,村民富,吸引项目多,集体收入有保障——

袁桥村:绘就和美幸福新画卷

袁桥村已融入城市发展。记者 路龙帅 摄

村民邱振生介绍村庄发展史

很多企业选择在袁桥村建厂发展

□本报记者 张明昭 本报通讯员 朱玉佩

“如今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集体每年有分红,老年人还能享受到诸多福利,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3月6日,在袁桥村史馆,74岁的村民邱振生说。

袁桥村从一个普通的农耕小村,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村民居住环境不但得到大改善,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座桥见证村庄变迁

袁桥村位于天衢新区袁桥镇,据《袁桥村志》记载,村子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一户袁姓人家来此首居建村,以姓氏取名袁家庄。后因村中建有庵院,袁家庄又称袁家庵。

因村西有条鬲减河(现减河),阻隔两岸交通,为方便村民过河进城。1928年,村民捐款捐物建桥,用石头砌成桥墩,上面架上木梁、铺上木板,修了一个长30米、宽5米的七孔石木桥,这也是连通该村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其中村民袁开明捐钱最多,故桥取名袁家桥,村名也随之改为袁家桥,后简称袁桥,并沿用至今。

从此,袁桥村就和桥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老桥因年久失修,村里又建了一座长120米、宽6米的木制桥。“那时过桥主要是进城换粮食,1斤麦子能换1.2斤玉米面。”邱振生回忆说。

1972年,在陵县党委政府主导下(当时袁桥村归陵县管辖),上海第一机床厂出资在木桥南50米处建了一座长330米、宽8米的混凝土桥,桥中间建有五孔蓄水闸,既增加了河道调蓄水功能,又提高了桥梁通行能力。

1999年,在原来木桥位置重新修建了长360米、宽20米的九孔桥,称为三八路减河大桥。2008年,东方红路向东延伸,在减河上又修建了东方红路减河大桥。2014年10月,天衢路减河大桥通车。这几座大桥的建成进一步密切了袁桥村与市中心的联系。

自建村以来,减河就与袁桥村相伴,涓涓河水滋养着袁桥这片土地。如今,减河湿地公园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村民生活在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公园东岸,正奋力绘就和美幸福新画卷。

老支书留下共富好传统

说起袁桥村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老支书邱玉增。1954年,邱玉增开始担任袁桥村党支部书记,在他带领下,村里通了电,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照明;修建了全镇第一个电灌站,村里1000多亩粮田得到灌溉;成立了林业队,几百亩果园实行统一施肥、喷药、修剪,集体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1974年,邱玉增带领村民搞起了修车铺、饭店、旅馆等村办副业,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1980年,袁桥村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担水吃的历史。从1982年开始,该村每年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一直延续至今。

1986年,邱玉增退休,陵县人民政府为他颁发了终身享受村党支部书记待遇的证书,这是对他多年兢兢业业工作的肯定。

退休后,闲不住的邱玉增养鸽子、养甲鱼,种花、种果树,自食其力,从不向组织伸手。在他言传身教下,子女都诚实做人,勤恳做事,从不搞特殊。

“老支书邱玉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继承老支书全心全意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好传统,努力让全村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袁桥村党支部书记邱金州说。

村民变股东,年年有分红

1998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为袁桥村经济腾飞带来重大机遇。由于资源优势明显,很多招引项目选择在袁桥村落地发展。同时,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了股东,每年都有分红。

项目带来了发展后劲,促使袁桥村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谋长远发展理念,真正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村民李会在离家不远的越海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她说:“原来四处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与李会不同,村民邱金岭一家选择了自主创业,在社区门口开了一家烘焙店,年收入10万余元。

以前袁桥村有一个集贸市场,旧村改造后,村“两委”转变工作思路,发挥市场优势,升级硬件设施,科学规划摊位,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收取摊位管理费和沿街门市租金增加集体收入,2023年达630万元。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袁桥村利用集体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浴池免费向村民开放,每年免费为55岁以上村民体检。

2009年,袁桥村拉开了建设新农村的序幕,25栋居民楼拔地而起。2011年春节,村民告别世代居住的平房,全部搬进水、电、暖、气齐全的新楼房,成为全镇第一个集体上楼的村庄。2020年,袁桥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我们将继续完善管理机制,把文化、教育、医保、养老、福利等各项事业推向更高台阶,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让袁桥村环境更宜人、风光更秀丽、百姓更富裕。”邱金州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