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生态农业园区 “光伏+农业”实现产业叠加收益

□本报记者李玉友本报通讯员刘敏

1月25日,记者来到武城县老城镇华盛绿能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看到一个个钢架大棚的棚顶上架着成片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大棚内种着大球盖菇、芦笋,棚内的温室中养着各种热带植物。“这是我们的老园区,占地1000亩,采用‘光伏+农业’综合利用开发模式,棚上发电、棚内种植、棚中休闲观光,多元利用有限土地资源,让土地价值成倍叠加。 ”园区运营主管董书亭说。

时值寒冬,钢架大棚内温度有十几摄氏度,棚内栽培的大球盖菇正常发菌。董书亭介绍,栽培大球盖菇的原料就是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生料栽培。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还田或养殖蚯蚓,蚯蚓粪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大球盖菇一般亩产2000多公斤,最高能达5000公斤,每公斤价格高达15至30元。

另一个大棚内密密麻麻满地是绿色纤细的芦笋苗,每亩有七八万株。董书亭介绍,笋苗移栽后,采用高密度栽培模式,产量可达1000公斤左右。大棚与大棚之间有20米宽的空地,董书亭说,春夏秋三季在这片空地上培育菜桑。这种桑树不结桑椹,其桑叶蛋白含量最高达到36%,用它来制作桑茶、桑叶菜,其枝条蛋白含量达28%,发酵后可作饲料。每茬桑树长出嫩叶后摘下做成桑茶,然后砍掉地面以上部分的枝条发酵成饲料,每年可割二至三茬。“我们正在鲁权屯镇建设占地面积4600亩的新园区,和老园区一样采用‘光伏+农业’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目前,主体大棚的钢架结构已基本建好,今年能有一半的大棚投产,主要种植还是大球盖菇、芦笋,露天部分还是种植菜桑。 ”董书亭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