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匠:“马上皇帝”骑板凳

朱殿封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北山游击队派来的那个肩扛板凳的秘密接头人,一声洪亮悠长且富有节奏感的吆喝,便见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磨刀匠的吆喝声出奇地高度一致:“磨剪子唻戗菜刀!”

磨剪子戗菜刀行当由来已久,相关资料说磨刀匠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磨刀匠对此不怎么认可,言称其祖师爷是“马上皇帝”。据说,这位皇帝原先家里很穷,只有一条长板凳和一块磨刀石,他常年扛着板凳走四方,白天给人家磨剪子戗菜刀,夜里板凳当睡床。这正应了“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那句话,后来他联合众人举旗造反打天下,坐了江山。自此,磨刀匠们将这位皇帝奉为祖师爷,称他“马上皇帝”,将他留下的磨刀剪的物件视为圣物,管他用过的板凳叫“穿朝玉马”,板凳上钉着的一个“几”字形、用来顶磨刀石的铁弓叫“马鞍”。磨刀匠们每每说起,像自己经历的往事那样陶醉和神往,脸上洋溢着一种满足和自豪。

如若再往深里究问:“‘马上皇帝’生于哪朝哪代,姓氏名谁?朝代年号?坐了多少年江山?”磨刀匠们就说不清了。有些事情不是历史史实不清楚,委实是查无出处。各个行当都讲究师出有门,磨刀匠虽然出身贫寒,他们也要个名正言顺,也要个体面,拿来个骑着高头大马本领高强的“马上皇帝”供奉当在情理之中。况且,供奉一位“马上皇帝”,倒比供奉被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来得实在。

磨刀剪行业,大概是伴随菜刀、剪子的出现而生,或者是由磨镜衍生而来。古代最早的镜子由青铜制造,铜镜时间长了生锈模糊不清,需要打磨光亮,磨刀剪也许是受此启发。至少,在唐代已经有不少人从事磨剪子戗菜刀。诗圣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南宋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里说:“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取之。”说明这个行业在南宋时期已经形成,直至清代有了玻璃镜子,铜镜才黯然退出舞台,磨刀剪却因其广泛实用不可或缺传承下来。

民间手艺号称三百六十行,各个行当招揽生意除了高声大嗓地吆喝,还以其不同的“响器”替代人工。磨刀匠的响器是一串上窄下宽的铁片,共有5片,代表金木水火土,每片铁叶子的上端处打有两个孔,用绳子将5片铁叶串联在一起,拿在手中往外一甩一收,铁叶子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许多地方叫它“卦连”,又称“惊闺叶”。唐书《礼乐志》记载它作为乐器,后来逐渐不被使用,而作为响器保留下来。“惊闺”顾名思义,这串铁叶子一响,惊动各个持家的妇女,做针凿的闺女。旧时受封建礼教束缚,妇女平日一般不出门做事,特别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居住深宅大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抛头露面,她们听到响器声知是磨刀匠来了,便会拿出钝了的刀剪去修理。

在老北京,磨刀匠的响器属于“八不语”(卖掸子、修脚、绱鞋、劁猪、锔碗、行医、剃头、粘扇子)行当之列。匠人们言语吆喝,间用响器,这是一种智慧。许多时候,响器比人的吆喝声诱惑力大,且能更准确代替人的语言表达。

行有行规。“磨刀不问用处”是磨刀匠的规矩。刀有多种,切菜刀、开瓜刀、裁剪刀、剥皮刀、斩骨刀……无论户主修磨何种刀具,那是户主的事,磨刀匠只管磨刀,不能探问,更不能打破砂锅(璺)问到底。磨刀匠多是与家庭妇女打交道,要言端行正,举止得体,不能偷窥女人容貌,更不能品评女人的是非。若是犯忌,轻则遭人痛斥怒骂,重则招致拳脚加身,那你就得扛起家伙什灰溜溜出村,从此断了在这个村庄的生意。刀磨完后,磨刀匠在原地晃动响器传递信息,或者在户主院门口喊一声:“磨好了,来拿吧。”磨刀匠一般不上门送刀,拎着刀上门让人感觉有杀气不礼貌。再就是磨刀匠平日可以同铁匠交朋友,切磋技艺,但不能在铁匠铺门前做活儿。因为磨刀匠能识别刀、剪的钢口好差,一不小心说漏了嘴,等于揭了铁匠的短处,影响铁匠的生意,伤了和气,招来铁匠的嫉恨。

磨刀匠扛着板凳流动做活,为啥都是吆喝“磨剪子唻戗菜刀”呢?一来因为剪子的刀刃是陡峭的,所以用磨。菜刀“以无厚入有间中”,需要刀口薄而光滑,要用工具将过厚的刀口铲平削薄,所以用戗。戗,在这里是镗铲的意思,就是用一种钢制的工具(戗刀)把菜刀表面铲平。磨,是把刀放在磨石上反复蹭,把刀刃磨到锋利;戗,是把太厚的刀刃用戗刀刮削至薄,而后再研磨锋利。二来吆喝“磨剪子唻戗菜刀”自然顺口,如果将此话颠倒过来喊就不是那味儿了。再是,磨刀,是刽子手们用的词语,这个行业最大的禁忌就是:不能喊磨刀。

行有行话。磨刀匠有自己的行业秘语。比如,刀称为“单口青子”,用戗刀戗刀刃称为“做亮”,用石头磨刀刃称为“膛口”,蘸水用的小水桶称为“海”或“海子”。

关于剪刀的行话更多,打剪刀的匠人称为“红灶上”,用铁打成剪刀称为“做快口”,单片剪刀做成后淬火使其锋利称为“烘锋”,把铜片(铁片)剪圆垫在剪刀铆轴两边称为“帖佃”。剪刀称为“双口青子”,把两片剪刀铆合成件称为“装削”,剪刀把儿称为“弯脚”,为剪刀擦油称为“上套”,用丝或布等缠绕剪刀把儿称为“扎脚”,用红漆将扎脚的丝、布漆红称为“上亮”。大剪刀称为“强大”,小于强大的剪刀称为“平大”,小于平大的剪刀称为“平中”,比平中略小一点的剪刀称为“平布”,小于平布的剪刀称为“半小”,小剪刀称为“平小”,针夹剪称为“并头夹”。剪铁皮的剪刀称为“钢大”,剪铜皮的剪刀称为“铜大”,绣花用的瘦长形长嘴剪刀称为“花尖儿”,剪鼻孔毛的剪刀称为“鼻尖儿”……

菜刀切的是不同的食材,剪刀剪的是不同的布帛。穷人的灶台,富人的后厨,皇帝的御膳房,茅屋的贫妇穷女,闺阁的夫人小姐,宫廷王室的妃子公主……一样食人间烟火,都离不了它们。因此,“磨剪子唻戗菜刀”的吆喝声中,包含着“民以食为天”意思,暗示任何人都离不开吃穿二字。

磨刀匠的“行头”是一条长板凳、两块磨石(一块粗石,一块细石)、戗刀、锤子、钢锉、卡具、水刷、水布等。工具虽简单,实为手艺活。磨刀匠将一把菜刀拿在手上,看清楚刀刃线——刀钝的部位及程度,然后往胳膊上套上套袖,腰间扎一条围裙,骑在板凳上,叉开双腿,将菜刀的刀平面头部顶在板凳上的卡具凹槽处,木质刀柄抵在匠人的小腹部,手握十字架形的戗刀,头朝下,从刀柄的刀刃部戗起,一刀一刀排着往前戗。磨刀匠微弓着腰,两手平推戗刀有板有眼,嘴里念叨着:“俺胳膊上套的是铠甲,腰间围的是‘马褂’,顶磨石的铁弓是‘马鞍’,骑的这是千里走单骑的赤兔马,磨的是天下无敌的青龙偃月刀。”好家伙,把自己也看成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呢!其实,磨刀匠肩扛的这条板凳,一则儿童谜语说得恰当:“骑着它不走,走着不能骑。”

片刻,磨刀匠将锈迹斑斑或钝得割不破肉皮的菜刀戗出锋口,锃光瓦亮,接着先在粗石上磨(近年时兴用砂轮代替粗石研磨,容易损伤刀剪“钢口”,弄不好刀剪越磨越钝甚至报废),再在细石上磨,不时往磨石上淋些水。磨一会儿,磨刀匠手捏刀背眯起眼睛察看刀刃线是否平直,刀口上面是否呈现一条黑线,以手指头肚测试其锋利程度,刀刃发滑则钝,刀刃发涩则利,有的匠人还把菜刀举到耳边听一听,而后带着自信的神气说一句:“磨好了。”

磨剪刀比磨菜刀难度大,磨刀匠将一把剪刀磨好,“拆、磨、敲、拧”几道工序样样不能缺少。凡是“有手艺”(职业道德)的磨刀匠,都是把剪刀拆开,将两片剪刀分别研磨,这样磨出来的剪刀平整。同时对摔过、拧过两个剪刃口变形的剪刀,通常使用一个略大于巴掌、中间有大小不一圆孔或方形孔的小模具,把剪刀悬空放在小模具上,用锤子轻轻地敲打进行整形,使其平整,咬口整齐划一。之后再合为一体,达到刀尖对齐,松紧适度,紧而不涩,松而不旷,张合自如。磨刀匠拿起一块破布验证刃口,腕臂不叫劲,轻轻一剪,布条迎刃两分,真可谓“吹毛立断”也。

如今制造的刀剪材质好,戗磨的次数减少;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人的惜物节俭传统在淡化,刀剪钝了、坏了不修便扔掉;磨剪子戗菜刀收费太低,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当,磨刀匠后继乏人。不过,可以断言,这个行业不会断档,但已经很难发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