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岭”趣话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复兴征程东风浩荡 杜深江 书

□宫玉河

整个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广袤无垠。其中以地貌“平阔”而取名的,恐怕只有平原县了。难道,“平原县”就真的平而无奇了吗?非也。从史料和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竟然发现平原县境内,历史上曾经有个“平原岭”。

平原之“平”

明万历《平原县志·山川志·形胜》云:“平原,地势平阔,旷野弥望,西襟马颊,北枕盘河,诚京、省之要冲也。”

明万历年间御史张蕙撰《平原县志·新砖城记》记述:“地平土沃无山河之限,此邑之由名。”

《续山东考古录》作者、清代人叶圭绶,经辨析《水经注》,实地调查并遍阅各府、州、县方志,确认“以平原为称汉平原县”。

清乾隆《平原县志·形胜》记载:“《尔雅》云,广平曰原。《水经注》云,原,博平也,故曰平原县。顾名思义,虽乏名山,而襟带河流,浴灵衍秀,昔置郡国于此,以控扼齐赵之交,良有以也。”

民国《续修平原县志》亦云:“一邑之建设,皆有天然之结构。平原自岱峰劈脉,蜿蜒数百里之间,洒落平洋,浩瀚无垠。”

由此可见,平原县名之由来,是取平原地貌取名,并非以特定的人和物命名。

从地理科学来讲,平原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受地壳构造变化的控制,尤其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平原县境随同整个华北台块不断震荡回旋式下降。南部山区和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化物质,不断被暴洪和河水冲刷携带到沉陷区沉积垒叠,塑造了华北冲积平原,形成了巨厚的新生代松散土层和冲积型地貌。

旧志多有记载“平原岭”

《汉书》:“平原有望远台,一名平原岭,可望百余里,或以马颊河东有土堤甚高,即岭。”

明万历《平原县志·山川志》云:“平原,自岱劈脉,势就砥平。虽无山可纪,而古堤旋峙,大河环绕,其形胜有足观者。”

乾隆《平原县志·形胜》将旧志内容重复一遍。不过,却强调“今未审所在”,也就是没有考察到在什么地方。

清代田雯所著《长河志籍考》卷四提到“平原岭”:“……又有平原岭上有鹿角关、望远台、寿公菴。平原岭古名也,其地有鹿角津,故以名为关。”

文人墨客多以诗作咏之

明朝文学家、佛学家钟惺在其诗作《德州戏题》中,首句即提到“平原岭”:“地曰平原岭,行愁十日淹……”又有明末清初的毛奇龄在《送顾记室赴济南幕》提到“平原岭”:“雁度平原岭,秋高望岳楼。”田雯之孙田同之在《题海右陈人集》点到“平原岭”:“平原岭下遗芳佩,十卦斋头剩夕曛。”

总之,平原岭应该很早就有了。至于平原岭到底是如何形成,又是何时湮灭在历史风雨中,就不得而知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