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援川的那些日子

2008年5月30日,满春重(中)向北川县副县长王久华了解震区灾情

2008年6月3日上午,满春重等同志和白什乡党委书记席增斌座谈

□ 满春重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15周年的日子。时光飞逝,往事如烟。15年过去了,但当年震后援川的那段经历至今还清晰地印记在脑海里,成为我今生最难忘却的记忆和最值得珍惜的时光!在即将到来的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重温一下那段经历,对因地震而故去的同胞是一个祭奠,对举国动员全民抗灾的壮举是一种讴歌,对在抗震救灾中并肩战斗的战友情谊是一份怀念。

汶川大地震后的半个月,抗震救灾刚刚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5月28日上午市里接到省里的通知,要求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29日早上5点赶到济南机场,参加当天上午在绵阳召开的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建设前线指挥部紧急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支援北川灾区过渡性住房(板房)建设。接近中午下班的时候,在市政府办公楼的走廊里,吴翠云市长正好碰到我,就给我说了省里通知的要求,并提出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各项工作安排,决定让我去绵阳参加会议,并关心地问我有没有困难,能不能离得开。说实话,因为我当时并不分管城建工作,事先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心里咯噔愣了一下,但很快我反应过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组织上安排我去是对我的信任,我就对吴翠云市长说,听从组织安排,没什么困难,一定准时参会,保证完成任务!

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接通了时任市建委主任邵自升的电话,在电话上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因为他比我更早一点知道要去参加这个会议和会后可能承担的任务,上午他就安排有关同志着手进行了相关准备。我们沟通后又对准备事项进行了大体的梳理和补充,下午各项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因震区余震不断,必须带好搭建简易帐篷的材料;震区条件有限,不可能每顿都能及时提供饭菜,必须多带点真空包装的熟食;天气已经开始炎热,必须多带几件换洗衣服,还有个人的日常用品、药品等,凡是在家里能想到而飞机上能够携带的就尽可能带上。我们心里都清楚,这不是三两天甚至十天半月能结束的“会议”,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长期作战的打算。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感情,带着德州560万人民的重托,带着即将亲赴灾区为抗震救灾尽点微薄之力的兴奋和激动,29日凌晨5点我和邵自升以及德建集团经理张荣福准时赶到了济南机场。

飞机很快就起飞了。这是一架小型飞机,我大体看了一下,机上总共50多人,全部都是各市到绵阳参加会议的同志,每市三个人:分管副市长、建委主任、负责板房建设的企业负责人。上午8点左右,飞机安全降落在绵阳机场,省指挥部安排的车辆把我们直接拉到会场,8点30分会议按时开始。会议室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也是省援建指挥部的办公室。帐篷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里面容纳不下参会的所有人员,有的干脆打着雨伞站在帐篷外面伸长了耳朵倾听。

会议由副省长郭兆信主持并做重要讲话,会上还请北川县县长经大忠介绍了北川县的受灾情况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其实在来四川之前我们从新闻媒体上已经了解到了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重的地区,但在会上听了有关情况的介绍才进一步感受到地震灾害的无情和惨烈,也进一步了解了灾区人民的勇敢和坚强。北川县共有20个乡镇、14万人,其中羌族等少数民族占了50.5%。地震给北川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北川县城全部变为废墟。在流经县城的湔江上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随时都有垮坝的危险,严重威胁着下游包括绵阳市区几十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北川的20个乡镇中,目前只有8个通达正常,其余12个要么道路不通,要么需要绕行几百公里的山路才能进入,而且由于余震和大雨造成的滚石、塌方、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路上随时会遇到各种危险和阻塞。会上郭兆信副省长阐述了对口支援地震灾区的重大意义,特别提出中央安排山东对口支援受灾最重的北川县,是中央对山东的极大信任,是山东的光荣,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克服困难,坚决完成好中央交给山东的任务!我们听了后都感到热血沸腾!会上安排部署了当下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把建设过渡性住房和安排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急灾区群众所急,帮灾区群众所需。会议还明确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德州对口支援白什乡。会议一直持续到接近中午。

雨渐渐停了下来。在省前线指挥部的帐篷外面,我们吃了到达震区后的第一顿饭。一个硕大的盆里是蒸好的白米饭,每人一个一次性饭盒和一双筷子,米饭自己随便取,菜只有一个带点肉片的炒包头菜。由于生活习俗的缘故,热菜我没法吃,好在旁边还放了一盆洗过的黄瓜,便就着黄瓜吃了满满一饭盒白米饭。吃过饭后,我们会同早几天到达灾区的市建委副主任杨文华等人在指挥部外面的草坪上动手搭建起了简易的帐篷。总算有一个可以躺下休息一会儿的地方了。

尽快和白什乡的同志取得联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按着省前线指挥部提供给我们的电话号码,我们一遍遍拨打白什乡党委书记席增斌的电话,但始终没有任何信号。经了解,我们得知绵阳市商务局是白什乡的对口支援单位,便迅速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据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局机关党委书记张彦生介绍,白什乡是距北川县城较远的一个乡,走最近的路也有70多公里。这几天他们也一直在和白什乡进行联系,但固定电话和手机信号因地震全部中断,至今也没能联系上。不过据从白什乡徒步走出来的人说,白什乡人员伤亡不太严重,房屋倒塌也不是很多,但很多已成危房。张彦生书记答应千方百计帮我们和白什乡取得联系,以便我们开展后续的工作。当天晚上我们听说第二天北川县要在擂鼓镇“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议,于是决定第二天一早赶往擂鼓镇,看能不能见到白什乡的同志。天已经很晚了,大家也都很疲惫了,在搭好的帐篷里,闻着芳草的清香,听着蚊子嗡嗡的叫声,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匆匆吃过早饭,乘上绵阳市商务局专门为我们安排的车辆,在张彦生书记的陪同下出发了。车出绵阳向北经过安县新县城便渐渐进入了重灾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块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有的横卧在路边,有的矗立在路中央,大的足有几十吨重。虽说是国道,但道路显得非常狭窄,来往的车辆在左躲右闪中慢慢行进。路边的村庄,有的房屋已全部倒塌,有的摇摇欲坠,有的裂开了长长的缝隙。路边的空地上有成片的救灾专用帐篷,也有用塑料布或彩布条搭起的临时窝棚。远处的山上,因为滑坡大都露出了灰白色的山体,只是从依然挺立的绿树翠竹中可以想象到震前她那婀娜多姿的秀丽景色。矗立在山上的高压输电线塔,有的斜歪着倒在山上,有的扭曲得像一根麻花。此时,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之大,才真体会到了什么是“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进入了擂鼓镇。下车后步行了一段路,我们找到了“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设在镇住地刚搭建的一片帐篷区里。还没进入帐篷区,就有人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口罩,说是防疫需要,必须要带的。在张彦生书记的引领下,我们找到了“会议室”(就是一个大点的帐篷),但安排会务的同志说,尽管三天前就下达了今天开会的通知,但仍有10个乡镇的同志没有到会,其中也包括白什乡。这时张彦生书记说,再想想办法,我们肯定能和他们联系上。他似乎是安慰着我们,也好像是在鼓励着自己。还有什么渠道可以联系吗?张彦生书记想到了“指挥部物资救灾组”,他说我们商务局一个副局长焦枢清在这里参与组织和安排救灾物资的接受和分发,白什乡如有什么需要,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知道。于是我们立即到物资救灾组和焦枢清局长见了面,但他也没有白什乡的什么消息。经他引见,我们见到了北川县副县长王久华,向她询问了有关情况。她说白什乡前几天通过卫星电话和指挥部联系过,但这几天没什么音讯。她叫我们留下联系电话号码,说一有消息马上通知我们。在与王久华副县长的交谈中了解到,目前从北川到白什乡的公路已完全中断,绕道进入有两条线路:一条是经江油、平武到松潘、茂县然后到白什,另一条是经雅安、马尔康到理县、茂县进入白什。这两条路都有一部分是在崇山峻岭之中,且路程都有六七百公里。由于余震造成的滑坡、塌方不断,强行进入需冒很大的风险。

没能和白什乡的同志取得联系,我们遗憾地离开了指挥部。此时,我们才注意到,一架架直升机悬吊着装满各种物资的集装箱不时在空中轰鸣而过。有人给我们说,直升机飞过的山头那边,就是最大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直升机在运送各种设备和物资,准备在堰塞湖的坝体上开挖导流渠,消除堰塞湖的巨大风险。

回绵阳的路上,张彦生给我们介绍说,在黄土镇灾民安置点,有60多名白什乡的群众。我们当即商定去那里看望一下并借此机会了解一下白什乡情况。在那里,我们见到了部分白什乡籍的受灾群众,带去了德州人民的问候和祝福。但他们都是震前离开的白什乡,对现在的情况也没有更多的了解。

和白什乡的联系一时陷入了困境。但联系上他们是当务之急,否则一切工作都无法开展。回到住地,邵自升建议和同一条线路上对口支援的其他市联系一下,一是看他们是否联系上了所对口支援的乡镇,二是商量一下是否可以结伴绕道进入。到傍晚我们分别和威海、东营的同志进行了沟通,他们也还没有联系上所援乡镇。但根据从几个不同方面得到的信息,当地已有人和车辆绕道雅安、马尔康进入了与白什乡相邻的墩上乡。于是,大家一致决定明天出发到雅安集合,结伴而行挺进灾区。随后我们立即联系租用当地车辆,同时通知已带两辆越野车从德州出发走在半路上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宗斌,不要再来绵阳,而直接赶往雅安。我们把这些安排及时给省指挥部做了汇报。第二天晚上10点30分左右,在赶往雅安的路上,接到省指挥部的电话,通知明天早上要召开紧急会议,要我们务必参加,同时告诫说在没有安全保证的情况下,先不要贸然进入。我们只好连夜返回了绵阳。

6月2日可以说是我们到达灾区后心情最为舒畅的一天。最高兴的莫过于和白什乡的同志取得了联系。那天吃过早饭,邵自升又开始拨打席增斌书记的电话。“通了,通了!”邵自升显得异常兴奋。电话里传出“滴滴”的声音,我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对方的回音。“喂,哪里?”终于听到了对方的回话。“您是白什乡的席增斌书记吗?”邵自升问道。当确认对方的身份后,邵自升将我们的情况向对方做了简要介绍。从接下来的电话交谈中得知,白什乡的通信信号至今还未恢复,席增斌正在绕道来北川的路上。他说现在乡里最急需的是搭帐篷用的彩条布和大米等食品,希望我们能帮助解决。

另一件高兴的事是,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争取到一架军用直升机载着一吨大米和其他物品由绵阳飞往白什乡。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山里面急需食品救援,绕道运输需要很长时间。我们也了解到济南军区空军一个陆航团正在绵阳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于是把这个情况向后方家里做了汇报,市委书记雷建国立即出面向济空求援,协调解决了用直升机给白什乡运送急需物资的问题。

和白什乡的同志取得联系后,我们立即和绵阳商务局的同志商定,由他们帮助尽快在当地采购5万平方米彩条布和20吨大米,雇用当地有驾驶经验的车队,抓紧绕道运往白什乡。这时刘宗斌也已赶到绵阳,他和邵自升分工负责安排具体工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下午5点左右采购的20吨大米装车完毕,6点半左右从成都采购的彩条布也已运达绵阳,经过一番忙碌,不到半个小时,彩条布全部倒装到小货车上。几辆装满救灾物资的车辆在街上一字排开,车身上悬挂的大红横幅书写着“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德州和北川人民心连心”等大字格外醒目。车子在我们的注目下缓缓起步了,这时路旁商铺的电视机里正在传出“新闻联播”那雄浑的片头曲,时间已是傍晚七点了。尽管忙碌了一天大家都显得有些疲惫,但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6月3日上午,我们和昨天深夜赶到绵阳的席增斌以及绵阳市商务局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了解到白什乡共3700多人,大地震中有10人死亡,28人受伤,部分房屋损毁,因担心余震,大部分群众仍住在用柴草或塑料布搭建的帐篷里。当地是一个独立的水电小电网,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经过抢修,电力供应部分恢复,仅能满足集中居住区群众生活和磨坊用电需要。目前最困难的是粮食供应和道路交通不便。粮食方面,震后平均每人仅供应了5公斤大米,有的群众面临饿肚子的危险;道路交通方面,主要公路基本可以通行5吨以下小型车辆,但余震引发的滚石滑坡随时可能造成交通中断,进村的路则只能通行动力三轮车。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去,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几千亩农作物需要施肥,存栏的五千多头生猪难以运出,每天还要消耗大量饲料,因此需要抓紧解决生猪的销售和饲料问题。同时,席增斌介绍,广播线路遭到破坏,群众难以接收到外界的信息,而时下联系群众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有线广播。需要购进部分电线,接通广播线路。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当即和绵阳商务局的同志商定,抓紧就地采购部分化肥、猪饲料和广播电线,尽快运往白什乡。同时绵阳商务局的同志表示尽快帮助想法解决生猪销售问题。这些安排会后很快得到了全部落实。

座谈中我们的话题自然转到了如何搞好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住房的建设问题,因为这是我们这次奉命到灾区所接受的主要任务。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后,席增斌略一迟疑,马上态度肯定地说:论现时条件和实际需要,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建设活动板房。一是绝大多数群众的住房经过加固和修整就可以居住,因为现在余震不断,群众暂时还只能住在帐篷里;二是建设活动板房需要平地,而在白什乡“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很难找到适合建板房的地方;三是建设活动板房的材料因为道路原因很难运进去。他说,不过学校有一块操场,可以先把学校的板房建起来,别耽误孩子上学。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当即商定,群众过渡性住房安置要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实施模式,当前先着手规划建设学校、医院的过渡性板房。座谈会后,我们立即把这些想法给省指挥部做了汇报,得到了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方案确定后,张荣福马上向德建集团董事长靳海洋做了汇报,德建集团随即安排了勘察设计人员赴前线,同时开展了建设板房的相关物资筹备工作。至此,救灾救济和板房建设分头展开,对口援助灾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们在前线的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适时给我们做出批示、指示,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吴翠云市长还代表市委市政府专门到我们家中走访慰问,这些都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我在灾区十几天的时间,对口支援算是开了个头。从这时开始,前后三年多,从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和过渡性板房的建设到永久性住房的建设,多批援建同志奔赴前线,特别是最后一批援建永久性住房的队伍,以王圣华为总指挥,坚持在援川一线近三年的时间。经过大家的接续奋斗,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德州的任务,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北川的这段日子,使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使我的认识得到了一次升华,使我的人生多了一抹色彩。我看到了我们党的伟大,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看到了举国同心的力量。我坚信,发扬好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华民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作者为德州市政协原主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