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纳凉

□冯天军

  童年的盛夏,炎炎似火,酷热难当,无电扇、空调帮忙,借水纳凉,成为首选。潺潺小河,如镜水湾,淙淙干渠,都成为孩子们借凉的好去处,光着屁股,一个猛子扎进水中,一会儿便在远处的水中钻出小脑袋来,吸一口气,又潜入水中……在水中玩个把时辰,到岸上时早已冻得打颤。谁说夏日难过?孩子们不这样认为。
  村北的荷塘有一池池碧水,是晚饭后人们的纳凉之地。明月相伴,蛙鼓阵阵,暗香浮动,飘飘渺渺。那是夏日里最美的梦境,暑气早已躲得不见影踪。
  女人天生矜持,她们也懂得借水纳凉,干活回来,用毛巾在水中浸泡一下,擦一把脸,顿时凉风扑面。中午趁着白花花的毒日头,晒上一大盆水。晚饭后,用盆水洗澡,未洗之前,汗津津黏糊糊,一盆水洗透,仿佛招来了八面风,凉爽惬意,上床睡觉,一觉到天明。
  学校里,老师让孩子们借水纳凉。几十个孩子,在两间茅屋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火炉”。于是轮流值日,从井上抬水洒地,一瓢一瓢把水泼在地上,一点一点的暑气被赶跑,屋里便骤然凉爽起来。孩子们口渴了,讲台边上放着凉水,便像小牛一样咕咚咕咚地喝个饱,打着嗝,凉气便从腹中上漾。
  放学回到家写作业,先打一桶井拔凉水放在身边,仿佛有了一个电扇,凉气扑面而来。
  晚上睡觉,屋里放一桶井拔凉水,自然吸热,温婉而清凉,保你安稳睡去。
  自然之水,可生凉意;茶水也是如此。凉棚之下,条石几上,一盏茶,两三知己,饮茶话桑麻。茶入口,看似汗上额头,可暑气亦随之而去。宋代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他在此喝茶纳凉,竟忘了回家。
  从前借水纳凉,暑气自然消。如今经常用空调,一离开就受不了,时间长了,容易得“空调病”。因此我更加怀念借水纳凉的日子。
  借水纳凉,不仅是度夏的好方式,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简约适度的生活,其实既环保又健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