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吏的别称

崇尚清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不乏“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廉吏。他们爱民如子,廉洁自律,深得百姓的赞许口碑,并因此获得了与为官清廉相关的美誉别称。这些别称,各具特色,颇有情趣。现撷取其中部分含有数字的廉吏别称,与君共赏。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很有政声。在其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刘宠一再婉言谢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只得选了一枚铜钱作为纪念。故时人誉之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明朝范景文,万历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还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6个大字,并放言,倘有人违犯,莫怪他翻脸无情。百姓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尚书”。

“三汤巡抚”。清朝汤斌,顺治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清吏治,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生活上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汤下饭,因此人们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

“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有一天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县令为表感恩,夜晚以十金相送,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却厉声喝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 ”王密羞愧地持金退出,怏怏而去。此事传开,人们称其为“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隋朝袁聿修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5个朝代,先后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显赫之职,为官50年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帛,赢得了“五代清卿”的美誉。

千百年来,这些两袖清风的清官廉吏,彪炳青史,为后人所敬仰。他们的高尚行为,在今天的反腐倡廉中仍有其现实意义,值得时下为官当政者深思。

□任洪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