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精墨妙寄深情——记我市舒体书法家杨宝桐

 

 

□本报记者张莹
    8月8日,在武城县新华书店“大手拉小手,翰墨共飘香”书法交流活动现场,杨宝桐教孩子们进行书法练习,热心为大家讲解示范。
    杨宝桐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协会会员、山东舒同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他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挚爱之情,多年来勤奋探索、临池不辍。其书法雍容端庄、宽博舒展,蕴含着真诚儒雅、含蓄沉静的个人气质。
一见倾心刻苦钻研
    杨宝桐1952年出生于武城县,1985年退伍后进入中国工商银行武城县支行工作。参加工作不久,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舒同的弟子王秉新。“舒体字形飘洒圆秀、不露锋芒,给人内敛含蓄的感觉,这很符合我的性格,初次看到王秉新老师的舒体书法,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一时间如痴如醉。 ”杨宝桐说,刚开始,为了更好地临摹,学到其中的精髓,他近乎狂热一般搜集各种带有舒同墨宝的书籍。
    最先被他拿来反复临摹的,是印在酒瓶上的《古贝春赞》——“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 ”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写了成千上万遍。
    因为没有用毛笔的经历,一拿起毛笔,手就发抖。为了克服这个毛病,他曾经连续站立7个小时练字,只为让自己的手越写越稳。
拜师求学潜心书艺
    1987年春节期间,杨宝桐正式拜王秉新为师。他经常到王秉新家观看老师写字,交流学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每一天,杨宝桐都拿出专门时间来练习书法,细细体悟笔法妙趣,发掘笔意的丰富内涵。他最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自己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有时入了迷,等到妻子早上起来做饭,才停下笔休息一会儿。
    凭借自身悟性,以及多年不知懈怠的积累打磨,杨宝桐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及省级书法大赛奖项。
从京剧伴奏中汲取灵感
    杨宝桐是武城县老年大学京剧社社长,退休之后,他几乎每天都去参加京剧社活动,为表演京剧的社友们伴奏。“写书法和拉京胡,都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一个人修养和性情的体现。持笔和拉弦持弓,也都讲究指力和腕力恰到好处的灵活运用。 ”杨宝桐说,从京剧伴奏中汲取灵感,融合借鉴其气势、神韵,可以让书法更具节奏感和表现力,更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书法是我情感世界的寄托,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杨宝桐说,他所热爱和追求的,是在传承舒体书法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向着心中的理想之境不停求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