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韩瑞志家庭倾尽积蓄,只为留守儿童有个家

    3月31日,在夏津古城童心幼儿园,绿树掩映下的10间砖瓦房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韩瑞志是这家幼儿园的园长,更是园中80多名留守儿童的“妈妈”。
    今年48岁的韩瑞志是青岛平度人,在北京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刘清臣,1994年二人结婚,婚后韩瑞志跟随丈夫回到了老家夏津县雷集镇古城村创业。两人先后开过皮衣服装厂、做过辣椒生意、卖过煤气罐,靠着年轻有力气,没黑没白地干,日子逐渐富裕起来。韩瑞志也成了村里姐妹们眼中的“女能人”,人们都说她是“青岛来的巧媳妇”。2004年韩瑞志当选了村里的妇代会主任。
    她不仅工作做得到位,更是个热心肠,谁家遇到难事都愿找她说说。在平日走访中,韩瑞志发现,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但村里没有一所像样的幼儿园,很多留守的孩子都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2008年,韩瑞志同丈夫商量后,拿出了全部积蓄15万元,办起了全镇第一所规范化幼儿园,解决了古城和周边8个村庄100多名幼儿的入托问题,其中留守儿童就有80多名。
    幼儿园刚办起来不久,来了一个4岁的小男孩,母亲外出打工两年从未回来过。一天,这个男孩站在滑梯旁对正在身后照顾他的韩瑞志说:“妈妈,我能玩滑梯吗? ”韩瑞志愣了愣神,鼻子一酸,把男孩抱到了滑梯上。正是这声“妈妈”,让韩瑞志更加坚定了为留守儿童办好学的想法,“我要做这些留守儿童的园长妈妈,让他们得到更加温暖的呵护,而不是在田间地头孤独地等待。 ”自那日起,她和幼儿园的老师们每天都会给孩子们一个拥抱,让他们在学校也能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
    韩瑞志办学得到了刘清臣的支持。有些孩子家住得离幼儿园较远,距离最远的有4公里路程,每到农忙时,便无人接送。刘清臣得知后,决定买辆车自己接送学生。当时他在村里的一个纸筒厂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钱的收入,为了准点接送孩子们辞了职。
    韩瑞志和丈夫办学几乎是“义务教育”,孩子们每月只交100多元钱,除去老师的工资和一些生活开销,一年到头几乎没有结余。“幼儿园开了9年,尽管一年下来我们挣得还不如打工多,但周围村民很认可,我们也过得特别充实。 ”韩瑞志说。
    办学期间,韩瑞志夫妇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帮助。在各级妇联的指导和帮助下,依托幼儿园建立了社区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了成长档案;通过北京农家女学校和其他公益项目为孩子们筹建了一间书屋,配备了电脑和现代化教具,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家长们这样形容韩瑞志夫妇:“不是父母胜似父母。 ”
    韩瑞志夫妇相互扶持,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很优秀,现在是一名大学生,品学兼优,热爱公益事业。他们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和睦好夫妻、德州市百名优秀家长、第一届德州市文明家庭等。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邓美平孙红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