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圈”朋友 先用“文明”的尺子量一量

    寻人、找物、捐款……你的朋友圈是否被这样的“正能量”充斥?也许你并不知道就在举手之劳帮忙转发间,已经助长了谣言传播之势。自11月1日起,“网络江湖”不再随意发布、传播信息,发布假信息最高处7年有期徒刑。

现象
网络信息真真假假分不清

    近日,一则“寻17岁离家出走儿子”的消息再次“刷爆”市民的朋友圈,帮忙转发者不在少数,但经求证,寻子信息所登电话三个号码均为空号,是一则显而易见的网络谣言。
    张女士是在朋友圈中较早看到这则消息的人,也是由她最先转出的。“我看着寻人信息上时间、地点都全,而且还有孩子的爸爸拿着孩子照片,最先想到的是这家人没了孩子多着急,帮忙转发就是动动手指的事,也能给这家人多一份希望。”张女士说,自己当初也想拨打信息上提供的电话求证是否属实,但最终还是妥协于“是假的转发也无所谓”。
    据张女士介绍,她转发这条信息后,朋友圈又先后有5名朋友帮忙转发,赵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解释道:“我每天发的朋友圈有十几条,没必要每一条都较真,也是供朋友们各取所需吧。”
    但同样转发张女士朋友圈的齐女士却对转发内容深信不疑。“孩子走失的家庭实在太多了,如果不是真的,谁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齐女士说,几乎每次看到这种信息自己都会转发,也曾被证实转发是谣言,“我们只是普通市民,没有甄别的能力和责任,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知道这件事是谣言后,再和朋友们解释下。”
市民
朋友圈传谣言“暴露智商”

    谈起朋友圈里的谣言,市民石女士很是无奈,“很多消息一看就是伪科学或者假新闻,但是许多人还转得不亦乐乎,真的是太暴露智商了……”石女士说,身边的朋友转发这些信息,有的是出于好意,有的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但是多数人很少去辨别真假,随手就将这些信息转发了出去,“看似是个人行为,其实挺不负责任的,因为网络空间也是公共空间。”
    另外,石女士认为,大家相信一些网上的谣言,跟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例如,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会使人们更容易相信食品“致癌”“致死”的传闻。还有很多信息,如丢失小孩的传闻,会激发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欲望,一些年长的人就是出于对亲友、子女的关心,开始在朋友圈狂刷这些信息。
    市民李先生从事网络营销行业,对于朋友圈等社交工具有一定的研究。他认为,朋友圈中的很多谣言传播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人们转发多是出于从众心理,但作为当今网民,应该不散谣、不传谣,让微信朋友圈的谣言止于智者。
    李先生说,微信朋友圈里,诸如捡到某某丢失的钱包、内有银行卡现金,亦或是某老人、小孩如何,再或者是困难学子到某某地领取助学金等不实信息经常被扩散,当然不排除部分属实信息,但经过后续调查,大部分还是以谣言告终。似乎微信朋友圈的谣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传播者喜欢借用弱势群体,或者是站在某种正义的高度借以煽情的手段博得广大网民的共鸣,从而达到信息被阅读、转载的目的,而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博得点击量和转载率,以此提高自身影响力,其行为实为低劣。
专家
    谣言搭上“朋友圈”传得更快

    “市民转发网络谣言大多是善意的,内容大多涉及切身利益,食品安全、拐卖孩子、交通罚款,这类信息让人不敢漠视。”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老师鲍名璋说,自己前段时间也误信了一个网络谣言,其内容是父母找孩子,见事态紧急帮忙转发,随后接到朋友电话,告知这则信息是假的。
    鲍名璋认为,网络谣言传播快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事物、信息来源广,且转发者完全出于好心帮忙,没有意识到如果信息是假将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微信与微博开放式的信息共享不同,朋友圈相对封闭私密,信任度也更高,使谣言更易被相信,辟谣更为不易。
    此外,还有一类谣言,其内容大多带着很吸引人的词语,面对“转疯了”的鼓动、“集赞送礼”的利诱、“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怂恿,大多数人会选择转发。使朋友圈里的谣言病毒式传播、裹挟式转发,影响更为深广,危害也就更大。
    “谣言往往比真相更为煽动人心,大多数人愿意转谣言,却不会去转真相,谣言本身吸引注意力,带八卦性质,适合快速阅读。而相对闭塞的信息圈内,有时候你会发现公共社交圈内辟谣已久的消息,还在朋友圈内流传。”鲍名璋说,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建议每位市民转发前都核实一下转发内容,未经核实信息宁可不转,也不要成为谣言传播者。
警方
三招教你如何识别谣言

    对于网络谣言,湖滨北路派出所民警孔令锐告诉记者,他的朋友圈中“辟谣”、“纠错”几乎成了全部内容。“作为民警看到有不符合事实的情况,肯定想第一时间告诉更多市民不要转发,但这类信息实在是层出不穷,个人能力有限,只能利用自己的社交平台尽可能地告诉更多市民不要被谣言误导。”孔令锐说,长期侦破这些网络谣言,久而久之,也总结到一些辨别传言真假的妙招。
    据孔令锐介绍,如果消息标题出现“转疯了”、“不转不是中国人”等吸引眼球的夸张词语时,大多都是谣言,或者是些淫秽、灰色信息;其次,对于自己不明确的事情,可网络搜索关键词,如果发现该信息被各地网友大量转发,除时间、地点不同,其余内容完全相同时,那这条消息一定是假的;而对于最难甄别的传言,也可以找到消息中提及的相关部门核对信息,或者寻找相关专业人士,根据信息内容,找到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专家朋友,即便他只是一个相关专业的学生,也会给出比较靠谱的答案。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冷静处理,谣言止于智者,遇到暴力、恐怖事件等内容传言,不要轻信,不要随意转发,以免吓到你的亲朋好友。”孔令锐表示,几乎每个谣言都有小漏洞,皆可抽丝剥茧,扒出真相。一旦发现朋友圈信息为假,尽可能告知已转发朋友,避免谣言进一步传播。
律师
网上发布假信息最高判7年

    网络谣言四起,甚至已对许多当事人造成名誉、精神伤害,但网传谣言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吗?据山东中鲁律师事务所李成宝律师介绍,网络文明监管法律一直处于不断修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规定网上发布假信息最高处7年有期徒刑。
    据李成宝介绍,《刑法修正案(九)》为此在第291条中增加一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现在微信、微博、论坛上的信息量相当大,如果为了赚取关注度或点击量,故意别有用心地编造发布虚假信息,以往可能最多是治安处罚,行政拘留几天,但以后,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犯罪了,其中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坐7年牢。”李成宝介绍道,网友们对信息不加甄别、不加思考盲目转发,同样可能触犯这一条规定。晚报记者 俞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