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1975年,庆云驻李店农业学大寨工作组查看小麦长势

1975年,庆云驻李店农业学大寨工作组查看小麦长势。

上世纪70年代初,武城县果里大队学大寨动员会

上世纪70年代初,武城县果里大队学大寨动员会。

上世纪70年代初,武城县果里大队农业大生产现场

上世纪70年代初,武城县果里大队农业大生产现场。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号召。从此,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最初几年,德州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并没有大的举措, 1968年6月,按照国家现场会和省座谈会要求,德州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具体意见和措施。这年年底,德州地区发出了《关于把我区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推向新高潮的决定》,学大寨运动在全区迅速展开,先后有近10万人赴大寨参观学习。这年秋种小麦617万亩,是历史上完成较多的一年。
上世纪70年代,德州地区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种形式的宣传队、改貌队、工作队发挥了巨大作用。
1970年,在请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三级报告团介绍经验的基础上,德州地区提出“学大寨,赶昔阳”,先后组织了4000多人的宣传队,深入到1200多个农村社、队,帮助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春播的时候,武城县委宣布,秋后召开全县庆功会,对粮食单产超过千斤的大队奖励拖拉机一台,并给支部书记披红戴花。秋后,果里大队粮食大丰收,一算帐,离单产千斤只差2斤。这时,有的干部说:“这么高的产量少2斤不算差,咱干脆就按1000斤上报。 ”还有的干部说:“咱们改改计量办法就行了。 ”可大队书记王桂森说:“差2斤也是差,咱们不能对组织说假话。 ”他们如实上报了产量,虽然没有得到拖拉机,但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却得到了众人称赞。
这一年,全区全年粮食总产20亿斤,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石方95000万立方米,扩大了灌溉面积,增强了抗早能力。全区涌现出一大批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包括德州市农丰大队、庆云县李博士队、武城县果里大队、齐河县韩庄大队等459个先进单位,带动了全区“农业学大寨”运动快速发展。
当时的齐河县贾市公社的曹虎大队有544口人,人均3亩盐碱地,他们通过深翻改土,挖沟筑渠,调整田畦的长度和宽度,打机井,架电线,初步实现了大地田园化,灌溉电气化,1972年,小麦单产达到612斤。德州地委作出了《关于在全区大力推广曹虎经验,掀起 “农业学大寨”新高潮的决定》,抽调机关干部,组成“改貌队”,分别深入到不同类型的生产队,与群众一起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这期间,针对“一条线”(京沪铁路沿线)、“两大片”(德州市、武城、夏津片,平原、陵县片),集中开展的以治涝改碱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讲话,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看法。德州地委迅速发出 《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通知》,从1975年秋至1976年底,先后抽调各级干部和社会青年8164人,组成1000多个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进驻全区75个公社、1106个大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整顿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健全民兵、妇女等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引向深入。 1975年年底,德州地区农业总产值增长11355万元,粮食产量增长24.9万吨,棉花产量增加0.54万吨,地方财政收入由1974年的5615.4万元增加到8751.7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农业工作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农业学大寨”运动也逐渐淡化,持续10多年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