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微笑——东汉绿釉红陶疱厨俑

东汉绿釉红陶疱厨俑


  郭峰  吕宏伟
  德州市博物馆第二展厅收藏陈列有一件汉代庖厨俑——我国古代将厨房、厨师、菜肴统称为“庖厨”,因此这件庖厨俑,按照现在的职业称谓,也就是厨师俑。这件俑比例匀称,造型考究,特别是脸上带有神秘的微笑,这一笑便是两千年。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特别是在东汉时期。据《后汉书·明帝纪》记载:“百姓送终之制,竟为奢靡。生者无旦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可见当时人们争相厚葬,不惜倾家荡产。之所以如此,是与当时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据《盐铁论》载:“厚资多葬,器用生人”,在丧葬过程中,陪葬器物要与生前一致,以保证墓主在地下可以尽情享用。器物可以陪葬,人不便陪葬,又不能亏待死者,于是俑便大量出现。
  据《礼记·檀弓》载,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孟子》又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说文解字》对以上两处“俑”有解:“《礼记》《孟子》之俑,偶人也。俑即偶之假借字。”由此可知,俑便是偶人,有时特指陪葬用的偶人。
  通过以上文献对孔子言语的记载,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有俑存在,而发现于湖北的“石家河文化”,将俑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至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中可以将俑分为两类:人物俑和动物俑。俑的质地十分丰富,木、石、陶、瓷、铅、铜皆有发现。随着人殉制度的逐渐衰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俑成为墓葬中十分重要的陪葬品,这种陪葬习俗到秦汉时期到达了前所未有高峰,最为有名的便是秦陵兵马俑。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俑成为随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俑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人物塑造姿态万千,人物俑依照职业原型可以分为武士俑、侍从俑、劳作俑、伎乐俑、庖厨俑等等,种类十分繁杂,造型古朴生动。
  德州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庖厨俑,底座宽14.5厘米,长15.8厘米,高30.6厘米。人物形象呈跽坐状,身前置有一俎,俎下有碗状盛器。该俑左手按住鱼头部,右手持器物,做刮鱼鳞的动作。厨师头戴巾帻而不着冠,这其中便有奥秘:在汉代,头上所戴冠、巾、帽、冕都是区分身份标志的,身份低下的人是不能戴冠的,汉代的厨师并没有今天这样受人尊敬,因此他的头巾体现了其低下的身份。身穿右衽交领长衣,双袖挽起至大臂,是为了方便劳作。除身体外,人物面部塑造也极为生动,面部扁平,粗眉大眼,双耳招风,刻画虽不算细致,但体现出汉代粗犷古朴的艺术风格。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