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看辽宁:特色产业集群支撑铁岭大跨越

     编前话 县域活则全局活,县域强则全市强。 4月26日,全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施三年倍增计划作了动员部署。辽宁省自2008年以来,连续实施了两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省44个县市第一轮于2010年全部完成任务。为深入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市委宣传部组织新闻采访团,赴辽宁省铁岭市、阜新市、朝阳市3个内陆城市进行采访报道,从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评论等。敬请关注。

    铁岭的发展成就让人震撼,铁岭的城乡变化让人惊叹!

    这个位于辽宁省内陆、昔日主要经济指标全省靠后的地区的变化,生动地诠释了依靠解放思想、科学发展、重点突破,完全能够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超常跨越、后来居上。2011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707.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跃升到全省第五位。

    在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过程中,开原市、调兵山市、铁岭县已经提前一年实现了三年倍增计划指标,开原市、调兵山市成功进入全国百强县。在东北前30强县(市)排名中,开原市列第8位、调兵山市列第16位、铁岭县列第20位。是什么成就了铁岭,铁岭市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就是县域经济。 “十一五”期间,铁岭市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势头,连续5年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高出全省平均增幅的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铁岭市发改委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囊括了一二三产业,壮大了县域经济就壮大了全市经济。具体来说,我们就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重点突破工业、突破园区,培植特色产业集群。 ”

高点定位,搭建县域经济发展新载体

    走进铁岭新城,一座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道路宽敞、气派现代的现代化城市映入眼帘。铁岭新城位于铁岭市银州城区西南方向8公里处,与沈阳市区仅距30公里,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自2006年启动,短短5年时间,累计竣工建筑面积5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20亿元,22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市建成区达到10平方公里,铁岭市、铁岭县两级行政中心已经进驻办公,居住人口达到了10万人。

    铁岭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鹤告诉记者,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是发动机,城镇化是助推器。尤其是作为欠发达地区来说,必须坚持工业、城镇化双轮驱动,最大限度拉动投资、做大经济总量。

    200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目标:要求44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体规模翻一番。铁岭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发展理念,确立并深入实施开放立市、工业强市、三产活市、科教兴市、城乡统筹、全民创业六大战略,全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努力建设“四个铁岭”(实力铁岭、活力铁岭、魅力铁岭、幸福铁岭)。

    有一组数字能够很好地说明,县域经济之于铁岭发展的重要性。截至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实现75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3%;工业增加值实现31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0.2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6.4%。

    “十二五”期间,铁岭市委、市政府按照新老城区同步、产业支撑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要求,将以铁岭新城为中心,努力建设包括银州区、开发区、高新区及新台子、腰堡、凡河三个新市镇在内的组团式中心城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200平方公里的产业基地,以山林、水域、湿地、农田为主要内容的400平方公里的生态基地,从而建成“100平方公里城区、100万城市人口、100亿财政收入、1000亿元生产总值”的现代化大城市。

突破园区,培植特色产业集群新亮点

    铁岭市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诀窍在哪里?这是记者想迫切弄明白的问题。对此,铁岭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于昕煜对此作了简洁回答:我们每个县市都高水平规划建设一处工业园,培植1至2个百亿产业集群。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发展工业,加快积累,可以促进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更好反哺农业。所以,谁能够找到一条快速实现充分工业化的路径,谁就能够脱颖而出、率先发展。无疑,铁岭市在这方面作出了出色回答,他们高水平规划了18个重点工业园区,启动了铁岭新城和5个副中心城市、20个中心镇建设,搭建了一流的投资载体,更重要的是明晰了发展定位,每个园区重点培育一个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方式吸引大企业入驻。

    开原市有一个起重机特色产业集群,起初处于“小散弱”的状态,通过招商引资、培大扶强等一系列措施,引进了三洋重工、韩国星都等知名企业入驻,企业总数达到了156家,去年产值超百亿元。依托城区建园区,引进大项目、聚集大产业、形成大工业,这是开原市在没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条件下,走出一条全国百强县建设的新路子,被喻为“开原模式”,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第34位一跃而至第5位。到2009年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就名列第85位,2001年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前移9位,跃升至76位,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8亿元。

    再以调兵山市为例,重点围绕矿山机械、新能源化工、润滑油“三大产业基地”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其中矿山机械制造产业企业达到6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60多亿元。2011年调兵山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首次入围全国百强县。他们依靠的就是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铁岭市共有专用车、起重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有色金属、换热设备等6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其中5个进入省重点产业集群工程,专用车、起重机械产业集群获省政府表奖。

    近几年,中航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等5个世界500强企业和河北庞大集团、吉林亚泰集团、江苏雨润集团等11个中国500强企业等投资项目纷纷落户铁岭市,开启了与“巨人”同行的新时代。 “正因为我们有鲜明的产业定位,拉长了产业链条,具备了规模和聚集效应,才能够吸引一些大公司的目光,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实现了工业发展的快速崛起。”铁岭市经协办主任靳玉良介绍说。

优化环境,打造跨越发展新优势

    无独有偶,铁岭市也有一个东北物流城,该项目位于铁岭市新城区,占地面积约为5.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总投资180亿元。 “从2007年,东北城项目全面开工,40天挖运两座山、3天一层楼,仅用300天就建成2平方公里的首期物流城项目,创造了‘东北城速度’。目前总营业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服装皮革、五金交电、建材装饰三大市场,已经投入使用。 ”铁岭东北物流城有限公司策划部总监丁承伟介绍。

    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不可避免要遇到土地、资金、人才、技术、行政审批等条件制约,为破解瓶颈,铁岭市充分利用好省里出台的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做好“扶”和“放”两篇大文章。在加快园区建设方面,省财政对县域重点工业园每年给予2000万元的定额补助,市级再补助500万,支持每个县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连续投入4年,使每个县都有了硬件设施一流的工业园区。在信贷支持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开展政银企合作,为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协调贷款融资,在辽宁省创下了“四个第一”,即第一家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第一家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第一家成立村镇银行、第一家发行政府债券。再如,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支持农业大项目建设,规定凡引进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由省、市两级财政给予1亿元补助。在组织保障、干部配备等方面,铁岭市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全力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7个县市区重点工业园区的管委会都是正县级机构,配备一正三副的职数;8个中心镇的党委书记,由市委组织部直接选拔任命,享受副县级待遇,树立了以实绩论英雄、提干部的用人导向。

    政策放到底,门槛降到底,权力逐级下放。省级给市级放权,市级给县级放权,乡镇则实行行政事项审批委托代办制。经过大力调整,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由1375项压缩为51项,涉及37个部门的151审批和收费项目全部下放到县市区,7个县市区下放到乡镇的涉农、便民事项达240多项。特别是,去年铁岭市为全力支持西丰县发展,减免了15项、3000多万元的收费项目。为方便企业和客商,铁岭市实行重点项目全程代办制,由专门的人员靠上服务,去年为一家企业办理收费减免事项,本来需要25天办理时间,结果只用了半天时间。

    从2007年开始,铁岭市纪委、监察局就开始探索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建设,清权确权、编制职权目录、制作权力运行流程图。市、县两级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三类事项平均办结时间,从法定的60天、30天、15天缩短为7天、5天、1天。

□本报记者 杨德林 孙玉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