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菜棚”后的工业集群

寿光鸟瞰图。

    寿光,全市人口113.94万,耕地14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产值40亿元。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全面实施“5520”工程,2009年以来,全市已开工建设过亿元工业项目83个,完成工业投入110.2亿元,先后荣获“中国改革10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省部级以上荣誉100多项,成为江北地区唯一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县级市。 2010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4位。

    一提起“中国蔬菜之乡”寿光,首先想到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农业。尽管农业成了寿光的代名词,但寿光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年翻番,并跃身全省第三,靠的却并不是农业。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寿光市成功探索出了独特的“寿光模式”:即把蔬菜这块金字招牌从种植业延伸到二三产业,以农业招牌培养工业,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从而实现工农互促、城乡均衡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农字招牌做活工业文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明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新技术,并不遗余力地在寿光广大农村进行推广,为寿光蔬菜今天的繁荣盛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三元朱村已经从单纯的蔬菜种植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先后办起了化工、管材、农业科技、农产品深加工等涉农产业。笔者在三元朱村的信义果蔬有限公司办公室里看到一个个透明玻璃瓶里,装着胡萝卜、苹果、菠萝等制成片体。公司总经理孙维新拿出一些色彩缤纷的果蔬片介绍说: “这是我们公司的主打产品,叫作‘新果蔬脆’,是将新鲜的蔬菜、水果真空状态下进行干燥脱水制成的。 ”

    正是这种绿色健康的休闲食品,开启了寿光农业向高端迈进的步伐,由蔬菜变成休闲食品,蔬菜的价值提升了几十倍。

    以农促工、以工带农,是寿光产业的一大特色。这类涉农工业介于工业和农业之间,被形象地称为“1.5产业”,成为以工促农的“直接引擎”。不仅像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这类由农业养育的加工企业迅速成长,还有像寿光巨能电力集团这样一大批过去的纯工业企业,也涉足农业,成为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龙头。

    农字招牌还是寿光招商引资的“金名片”。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凭借菜博会的广阔平台及其品牌带动效益,寿光市打出了“以菜招商”牌,收到了显著成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