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省级及以上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每年送戏下乡演出800余场,30余项传统文化产业活跃市场——群众家门口享文化盛宴

□本报记者井璐本报通讯员赵亚男
 
    儿童剧《灰姑娘》、芭蕾舞剧《天鹅湖》、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这些原来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经典剧目,如今走进了德州大剧院。家住德城区新华街道办事处陈公社区的文艺爱好者郭秀英,是德州大剧院的常客,几乎每场演出都落不下。谈起感受,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年,咱市里兴建了一批文化惠民的好场所,正好满足了咱老百姓的精神生活。”2013年,我市乘“十艺节”的东风,投入近6亿元建成德州大剧院,2014年托管经营以来,每年开展国际国内高端演出近80场,其中公益演出20余场,吸引观众4万余人(次),把高雅艺术送到了市民家门口。
    保障文化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我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升级,市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建设完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新城分馆,美术馆在博物馆实现临时开放,挂牌成立了苏禄文化博物馆,市文化馆和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拥有县级两馆22家、省级及以上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村居文体小广场5974个、优化提升农家书屋1422家,农村文化大院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
    11月18日,宁津县宁城街道李镇社区文化大院内人潮涌动,掌声不断,市直艺术院团送戏下乡小分队为社区居民送上了杂技《巧顶花坛》、京剧《智取威虎山》、歌曲《好日子》等精品节目。“在我看来,送戏下乡不仅让老百姓丰富了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农村文化新风尚。 ”演员肖林如是说。5年来,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8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9万余场、校园公益电影2万余场;每年组织广场舞调演、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等大型文化活动及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城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正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来我市调研时所说:“德州在文化惠民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全市文艺事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3年,我市圆满完成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4台8场参评剧目及6台试演剧目的比赛演出任务;原创大型舞台剧目京剧《东方朔》、音乐剧《后羿与嫦娥》、杂技剧《家乡》均入选山东省优秀展演剧目,男生独唱《亲亲的老百姓》夺得“群星奖”,国画《铁流》入围全国美展,全市艺术创作呈现繁荣景象。
    公共文化设施焕然一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人们更加关心城市文化精神的来龙去脉。“十二五”期间,大运河德州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成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全市通过开展文物保护工程普查,普查可移动文物近4000件,完成224处“乡村记忆”工程普查。目前,全市拥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50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23项。
    如今,董子文化街、新街口文化产业园已成为我市地标建筑,这正是得益于我市以文化招商促产业发展的举措。 5年来,我市成功招引产业项目12个,全市拥有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等30余项传统文化产业。同时,不断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实现零收费,提升了文化市场的便民服务水平。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抢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拉动增长、助力“转调”。为此,我市全面启动编制《德州市主城区文化产业规划》,明确与京津冀等区域文化产业的衔接脉络和我市主城区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文化符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