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公维勇:融入杨西川村关注农村发展

   10月20日至22日,这3天对于我来说意义深刻。这几天,作为一名媒体记者第一次到农村“同吃同住同劳动”,近距离感受农村生活,深刻体会中国城镇化进程。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每天伴随黎明前微弱的晨光,杨西川的村民开始了一天“车轱辘”上的忙碌:有骑车到工厂企业上班的,有接送孩子上学的,有下地干活的等等,勤劳淳朴的农民充实着生活的每一天。在这里,我们抛开工作,每天6点起床,烧火、做饭、聊天,慢慢融入这个大家庭。我们所在的驻村农户名叫杨忠良,今年46岁,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今年夫妻两口承包了20亩地,院子里堆满了丰收的玉米。用杨忠良的话说,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那还得得益于水浇条件好,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腾出精力的杨忠良在时集镇上的一家数控机床打工,日子在村里过的还算殷实。

     在杨西川村,除了体验生活,我们还要静下心来,关注农村发展现状。因此入户走访成了大家每天要做的必修课,3天的时间,我们陆续走访了10几户,应该说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但随之也存在许多隐忧,像留守儿童上下学接送问题、农村养老、乡村文化欠缺等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10月21,我更是和同事杜鹃起了个大早,体验了一把农村老人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艰辛, 20分钟的车程,一天8趟,路上车多人多,对于上了岁数的老人来说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同样,还有养老问题,杨忠良因为父亲有病,不敢离开家门到更远的外地打工,但聊天中他也露出了隐忧,那就是自己老的时候,独生女出嫁后他们的养老又要靠谁?单靠目前政府的60块钱新农合还远远不够,自己购买养老保险,手头上又不是那么宽裕,该怎么办?这几天,类似的问题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打结。

问题怎么解决?我感觉史成志部长在总结座谈会上讲的很好,那么这些问题终究还是要靠“两区同建”中的“同”字来解决。下一步我们还有要牵住“两区同建”这个牛鼻子,重点搞好产业园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真正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这样农民就不需要背井离乡,子女的教育、养老问题、农村环境面貌都会迎刃而解。因此,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就要通盘考虑,全局一盘棋,搞好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这次“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让我们这名长期做农口报道的记者有了更深的感触,那就是以后报道不仅要接地气,更要亲力亲为的去体验;不单纯要发现问题,更要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自己的新闻作品才能扎下深根,才会有生命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