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机床厂担架队演绎人间大爱

1976年8月6日,20名唐山大地震的重伤员转运到我市抢救——

德州机床厂担架队演绎人间大爱

1976年8月27日,德州地市党政军领导与赴唐山医疗队全体同志合影(图片由本报特约撰稿人王德胜提供)

□胡瑞祥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烈度地震,狂暴地袭击了华北大地,震中区域的唐山市,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有多达24.2万名市民遇难,还有16万名伤者急需救援。党中央尽最大力量,紧急调集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支援地震灾区,竭尽全力抢救伤员。

7月30日,德州机床厂武装部接到上级通知,河北故城机场正在紧急扩建跑道,以备运载灾区重伤员的大型飞机降落。要求机床厂立即组建20副担架的担架队,一俟机场具备降落条件,时刻准备去机场接转伤员,送到德州市各医院救治。

50名民兵组成担架队,20副担架绑好扎牢

厂武装部把这一紧急通知报告给厂党委,厂党委决定任命工具车间党支部书记胡瑞祥担任担架队队长,并负责组建担架队。胡瑞祥接到任务以后,想起三车间的老党员高金义,是位参加过抗战的老游击队员,曾给他讲述过上战场救护伤员的经历,于是同他量,两人想到20副担架的组合,除两个人抬一副担架外,必须有适量的预备队员,为此,决定抽调50名民兵组成担架队。厂党委同意了他的意见,号召各车间的基干民兵们踊跃报名。一些女民兵也要求报名参加担架队。鉴于这次行动的紧迫性、时限性,考虑女民兵的体力有限,所以只抽调身强力壮的男性青年民兵参加。担架队很快就组建起来了。队长把担架队人员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两副担架,由5人组成。指定其中1人担任组长,负责这两副担架的安全运转,并随时替换体力不支者。为了应对紧急需要,要求担架队全体人员当天下班以后,抓紧安排好家庭事务,然后带行李到厂区集中住宿;同时请厂供销科、行政科提供制作简易担架的用品及住宿用具。

那段时间,为了防止余震,人们都在比较空旷的地方搭建的临时防震棚里住宿。经协调,担架队集中安排在厂办公区的公路两旁,每两张木床为一组,把覆盖车床用的防水塑料罩用竹竿儿架起来作帐篷,它即能防雨还能防蚊子。每个帐篷里安排一个担架小组住宿。

机床厂供销科从土特产公司紧急采购来40根直径约7厘米至8厘米的竹竿,由担架队员们用手锯把它们截成2.6米长。然后从仓库领来麻绳,由各小组自行捆扎简易担架。时间不长,有的小组报告已经完成了担架制作。队长要求在担架上躺上一个人,看担架能否使用。两个人抬起来,才走了几米远,人的腰臀就从担架的绳隙里露出来了。其他组也出现类似问题。队长让大家马上回车间,向有实战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如何捆扎担架。厂机关党支部书记刘凤亭和三车间老工人高金义等几位老同志来到现场,手把手地教队员们捆扎担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20副简易担架终于制作完成了。然后,队员们又请老游击队员介绍经验。从他们抬担架转运伤员的经验中,队员们认识到,担架队首先保证的是伤员安全,确保伤员不能受到二次伤害,运转过程中必须做到稳字当头,在稳中求快。怎么做到抬得稳?队长组织队员们在50米长的厂内公路上现场演练,相互观摩,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经过几个小时的演练、切磋,大家总结出抬担架的要领:一是心态不能急。把伤员安顿到担架上以后,将襻绳挎好,由负重量大的那位同志发口令,同时稳稳地将担架抬起来,迈左脚开步,这样才能保证担架在运行中不至于左右摇晃。因为前后两个人步调协调一致,担架队员的体力也不会消耗过快。组长要及时替换体力不支者,这样才能保证在大约15分钟的时间里,行进约1公里的距离。在几天的时间里,担架队基本准备就绪。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伤员安全稳妥地送到医院。

1.5公里的距离,2小时内一个来回,队员们几近虚脱

8月6日下午3点,市武装部电话命令,故城机场已经具备大飞机起降条件,预计下午4时大飞机从唐山起飞,4点30分到达故城机场。命令机床厂担架队务必于下午4时到达机场待命。队长立即通知随时待命的四辆卡车开到办公楼前,队员们按小组顺序,扛着担架分别登上卡车,准备出发。厂党委副书记刘洪达闻讯,立即推掉其他工作,跳上卡车,同担架队一起向机场奔去。

机床厂距离故城机场约20公里,汽车按命令要求,准时停在机场外的指定位置待命。下午4点40分,运转伤员的飞机安全降落以后,机场的警卫允许汽车驶入机场内,按要求停在距飞机约1.5公里的安全区域。队员们下车以后,按照小组顺序整队,然后扛着担架,向停机坪跑步前进。光跑这1.5公里,队员们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此时,伤员正由负责护送的医护人员从飞机上抬下来,队员们赶快跑过去,一起从转运担架上把伤员抬到我们的担架上。刘洪达身先士卒,不由分说地抢先抬起第一个担架。20副担架,承载着20条危在旦夕的生命。此时,担架队的全体队员,已经没有了演练时的嬉闹,想到的只有争分夺秒地抢时间!抢时间!哪怕抢出一分钟的时间,也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悬在西天的太阳,仍在拼命地炙烤着大地,机场内没有高大的树木可以遮荫,汗水顺着头发往下流淌,滴落到水泥地上瞬间就没了踪影。担架队员们在炙热的空气中负重奔走,特别是抬上半身的队员,要承担伤员三分之二以上的体重,差不多40公斤以上的重量。所以,当行走三五十米以后,队员们只觉得空气越来越不够用了,都大张着嘴巴大声喘息,感觉襻绳直往肉里勒。队伍里除了呼哧呼哧的喘息声,队员们干燥的喉咙里再也发不出一点声音。但是,没有一个人、一副担架要求停下来休息。大家拼尽全力地往前挪动着脚步,坚守着自己的诺言。

停在安全区的4位汽车司机,看到了本厂担架队的身影,也急忙从车侧的荫凉处跑过来,帮助替换担架队员。一下子增加了4位生力军,加上刘洪达书记,我们就有15名机动人员了。看吧,20副担架不停地移动着,队员们像走马灯一样,围绕着担架循环接力。这15分钟的急行军,人们只有竭尽全力地前行。他们坚信,每迈出一步,就离胜利接近一步。担架队终于来到了汽车旁。队长指挥几名队员,赶快跳到卡车的车厢里,接应担架上车。20位伤员的担架,终于平安地安置好了,担架队的同志也准备上车,一同回市区。可是,有好几位担架队员,两条腿还在发抖、发软,伸手让人拉着才上了车。

交警维护交通,医院搭好帐篷,大爱德州敞开怀抱

汽车发动起来了,司机师傅们尽可能平稳地驾驶着汽车向市区驶去。进入市区以后,各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将路口的人员、车辆疏散,确保担架队的车队通行。下午5点半,汽车驶入德州地区干部疗养院。医院里已突击在空旷的地方搭起了一排帐篷,我们帮助医护人员把伤员抬到帐篷里的病床上以后,才全部乘车返回厂里。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担架队员们用自己的毅力和汗水,很好地完成了一项转移地震伤员的任务。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机床厂担架队队员们的名字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有的队员也已经去世了,但是担架队员们那种澎湃的力量,想起来就会让人激荡不已。

《德州地区志》记载: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本区震感强烈。当日,中共德州地委和市委召开抗震救灾会议。从地、市两级抽调60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赴唐山。医疗队赴唐山后,连续奋战28昼夜,抢救伤员8011人。自8月6日起,本区各医院陆续接纳唐山伤病员。仅德州市7家医院就接受伤员500多名,经4个多月的治疗,陆续送回原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