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行走着的“百货店”

□朱殿封

它很幸运,作为一个行业,在中国乡村行走了2000多年。

它不幸运,未料想走进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却寿终正寝。

它的主人是货郎。

货郎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商贩。我国自西周时期有了商品交换,随之有了“行商坐贾”,行商走街串巷叫卖,俗称商贩,坐贾店铺经营,俗称老板,货郎大概与此相伴诞生。至晚,从汉朝就有了货郎,唐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卖油苕……瓜、茄、菜蔬等物,”属生菜类;“又有铙子、木梳……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属小百货类;“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河蟹、河虾、田鸡等物,”属水产品类;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贩,“并于小街后巷叫卖。”人们所称的货郎,主要指卖小百货的商贩,针头线脑,样样不少。

货郎的视觉形象最早出现在宋代画家笔下,《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两架货郎担子。南宋李嵩有4幅《货郎图》传世,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克利夫兰博物馆。其中,北京故宫所藏李嵩在嘉定四年所画《货郎图》,反映的是宋朝货郎在乡村沿街叫卖的生活场景。画面是翠柳轻拂的村口,货郎担子两端是琳琅满目的杂货,甚至连货郎头上、胸前、手腕上也缀满了小物品,画得非常细致精到。老货郎迎着一对母子,近前有3个童子在看、摸货物,旁边有几个童子呼朋唤友地雀跃而至,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可爱,充分表现出那种遇见货郎的惊喜和渴求心情。另有两位妇女正向货郎走来,其中一位抱着婴儿,妇女身边有几条大小狗儿,大狗抬起前腿,摇着尾巴。货郎担子上还站着一只喜鹊,增添了一番生动和趣味。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用放大镜欣赏这幅《货郎图》会发现,货郎担上面有“三佰件”字样,意思是商品花样多多,应有尽有。幌子上是“山东黄米”,是货郎实力的体现。货担的扇子上写着:“旦(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明风水”“诵仙经”“牛马小儿”……这个货郎实在不一般:他不但卖杂货商品,他有文化,可以代人写文约;他身上挂着一个“病”字圆牌,说明懂医术是个郎中,能给人消灾祛病。一副货郎担子,挑起了社会生活万般景象。

宋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货郎图》一类的风俗画,是受了当时民生富裕、经济繁荣的影响,是南宋时期商业经济的直观反映。货郎行踪在文学作品里多有描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燕青与人打擂比武,他扮作山东货郎,腰间插着一把串儿,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诸人看了都笑。宋江道:“你既然装作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燕青一手捻串,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众人又笑。元代王晔《桃花女》楔子:“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鍼(针)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内臣执掌纪略》说:“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毕陈。”

一根扁担一只拨浪鼓,两只木箱(或篾箩)挑天下(近代,许多货郎为省力多载,用太平车替代了扁担),这就是货郎的全部“行头”。替代货郎叫卖吆喝的响器叫“货郎鼓”,俗称“拨浪鼓”。它源自古代乐器“播鼗”,即《周礼》所说的“瞽朦掌播鼗”。“播”,即是摇,“鼗”(tao),是古代一种长柄的摇鼓,“播鼗”即是摇鼓——一种手摇的双面小鼓。李嵩诗云:“鼗鼓街头摇叮咚,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宋代有首《货郎鼓》小曲唱道:“直柄喜当权,笑颟顸两耳悬,花街柳巷都行遍。扬声杂然,停声诎然,深闺绣罢求新线。好因缘,羡他侥幸,得近小婵娟。”李嵩的诗和这首小曲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货郎肩挑担子,手摇“货郎鼓”穿乡招徕生意的情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王闰香夜月四春园》第三折中有言:“自家是个货郎儿,来到这街市上,我摇动不郎鼓儿,看有甚么人来。”

拨浪鼓(货郎鼓)又叫“唤娇娘”“惊闺”“唤头”,它因货郎担服务的顾客多是居家妇女而得名。“货郎儿,卖花线,挑着担子走街面。叮当摇动唤娇娘,引出娇娘门口见。娇娘宜笑亦复嗔,价要便宜货要新。侥幸货郎有艳福,生涯常与美人亲。”种种说明,货郎摇鼓叫卖在宋元时期已是标配。

除了使用拨浪鼓传递信息,货郎也间隔吆喝几声,弥补拨浪鼓响声小之不足。货郎那淳朴憨厚、抑扬顿挫、拖腔带调的吆喝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吸引力:“拿破襆扯旧套子来换针换线吧!”“拿头发来换蛤蜊油吧!”“拿鸡毛鸭毛来换糖果吃吧!”

货郎挑着担子或推着太平车在街巷里走走停停,娴熟地摇动拨浪鼓,鼓点很有节奏感:“咚!咚!卟隆咚!卟隆卟隆卟隆咚!”村民常听听出了节奏和含义:“请!请!请姑娘!请出姑娘再商量。”旧时,大姑娘、小媳妇不能随意出门,因而她们特别欢迎货郎送货上门。妇女们听到这熟悉的鼓声,知道是货郎来了,赶快把收存的碎布条、旧鞋袜、陈棉套子、废铜烂铁等破烂拿出来,平日没来得及归拢的赶紧翻找搜罗。最细心的是老太太,她们平时梳头把掉落的头发都收集起来,绕着手指缠成团儿,塞在土墙缝里,货郎来了,正好拿了去换针线。货郎见陆续有人走过来,就摇“出动,出动,出出动”。围拢的人越聚越多,就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世间各行各业,真个是各有各个行道的“术语”呀!

货郎的箱子内有多层小柜、抽屉,分门别类地装着女人使用的钢针、顶针、七彩线、梳子、发卡、头饰、头绳、香粉、雪花膏、蛤蜊油……老年人使用的烟袋锅、烟袋嘴、痒痒挠、眼镜盒、眼镜腿、松紧带、鸡毛掸子……小孩子喜爱的糖果、陀螺、印模、泥哨、皮筋、别针、泥娃娃、玻璃球、火药纸、钢丝枪、橡皮、削笔刀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名副其实是行走着的肩挑“百货店”。

关于“百货店”的由来,想必广大读者都知晓。那是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一次来到一个小镇上,在街头看到一家挂着“万货全”招牌的杂货铺,心想: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看是不是万货全。于是走进铺子观看,还别说,商品琳琅满目,算是应有尽有。乾隆招呼店伙计说:“你们的铺子叫万货全?”店伙计应答“是”。乾隆说:“那给我来把粪叉子(一说金耙子)。”店伙计嘴里说着“您等着”,转身拿过来几把粪叉子。乾隆边看边摇头,对店伙计说:“我要的是金制的粪叉子。”店伙计听了急忙跑到后柜找掌柜的,掌柜的一听有人买金粪叉子,忙来到前柜,点头哈腰地说:“老客,粪叉子是拣粪用的,只能用铁打,不能用金子。”乾隆说:“你这店不是号称万货全吗?”店掌柜一下子明白了,叫店伙计把招牌摘下来,说:“小店备货有限,今后不敢称‘万货全’了。”店掌柜见这位老客仪表不凡,非平常之人,又拱手请老客给起个名号。乾隆说:“你店里虽然没有万种货,但百种货是有的,就叫百货全吧。”从此,这家“万货全”就改成了“百货全”,后来演变成“百货店”,现代改叫“百货公司”了。

货郎肩挑“百货店”的杂货可以现金买卖,多数是以物换物。老太太们这个拿起木梳,那个拿起绱鞋锥子,又一个拿起一裹(包)针打开看。货郎慈眉善目笑眯眯,卖针谣儿随口来:“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八府共九州,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能绣龙,能绣凤,能绣宋朝一营兵,绣个喜鹊叫喳喳,绣个蝈蝈蹦三蹦。”

拿针的老太太张着没牙的大嘴笑哈哈,左相右看拿不定主意要大号针还是小号针,货郎不紧不慢张口又是一段歌谣儿:“打开了一包亮堂堂,好像是罗成的白银枪。头号针,有好处,缝鞍子儿,撩簸箕儿,阴天下雨儿穿箅子儿。二号针,用处多,纳鞋底儿,修笸箩,下雨阴天缝被窝。三号针,用处宽,冬做棉来夏做单,二八月做身夹衣儿穿。四号针,真正好,缝裙子儿,做旗袍,缝补单衣不能少。五号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别看钢针细又小,七十二道工序才做好,哪根钢针不好使,退回一根换一包。”

货郎见老太太选中了一裹二号针,不等老太太提出,又给赠送一根头号针。货郎清楚,有些老太太爱占点小便宜,换(买)东西时哪怕给她搭上一只纽扣都欢喜。货郎把一根头号针递过去,嘴里念叨着:“大娘你老眼力花,绱鞋用二号正对它,这根大针算在外,下雨阴天补口袋,穿帘子,钉盖垫,有这根大针多方便。”接着话锋一转:“挑挑儿的,担担的,挂着笊篱开店的,推着车子卖蒜的,要买钢针挑圆鼻儿(圆鼻的针是手工制作,手工制作的针有韧性,长鼻的针是机制),吃水不忘挖井的人儿,当家人要买当家货,没有钢针难做活……”

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上心的是化妆品和头饰,她们用襆扯、棉套子等废品换蛤蜊油、雪花膏、红头绳、发卡、木梳、小镜子……她们嘻嘻哈哈与货郎讨价还价,有扯着嗓子嚷嚷的,有低声细气嘀咕的,有凑上前来帮腔说话的,有在一边旁观不语的,还有看热闹等着坐收渔利的。有小媳妇嘴里讲着价把一个大盒的雪花膏拿过来了,货郎伸手又夺回去了,顺手递过一盒小的,嘴里说着“亏不了你,亏不了你”的补偿话。不知情的人,误以为他们在吵嘴呢。

灯球、雪柳、蜂儿、闹蛾儿等头饰,也是姑娘、媳妇们的喜欢物。宋朝时,每年元宵节放假5天,并组织盛大庆典,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装点物,微型的灯笼“大如枣栗,如珠茸之类”,时称“灯球”。元宵节上,宋朝妇女头戴“灯球”是一道靓丽风景。辛弃疾《青玉案》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便是元宵灯节少女头戴闹蛾儿、雪柳结伴出游,在街上寻找意中人的情形。闹蛾儿也叫“闹嚷嚷”,一般底座由金银制成花冠,在最上方编织一只蝴蝶或飞蛾,模拟自然的飞蛾扑花的形象。不过,平民百姓戴的闹蛾儿可用不起金银打造,用的是乌金纸和丝绸制成,虽然看上去有点“单薄”,但热闹的感觉不减。

时光逾千年,现代女人头插传统饰品依然绮丽多姿。

货郎在孩子们心目中是“换糖的”。货郎的百货中必不可少有斫糖(麦芽糖),鲁北地区叫它姜糖(这一带在制糖时加了姜)。斫糖呈姜黄色,看起来挺硬,不过放进嘴里一会儿变软,粘牙,甜中带有少许焦味或姜辣味儿。在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村民祭灶时使用制成小圆球状的斫糖,说是此糖能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上天庭觐见玉皇大帝光进好言,不说坏话。斫糖对人体有补虚、生津、润燥、消痰止咳等药用价值。

孩子们听到拨浪鼓声,和“拿猪骨头羊骨头、牙膏皮、旧鞋邦、胶鞋底换糖果换针换线吧”的吆喝声,一个个喜得小心脏扑腾扑腾跳,急三火四地翻东翻西,找出一些破烂、铁头、铜丝等,跑着跳着交给货郎。货郎接到手里掂量掂量,判断着重量多少价值几何,然后左手拿起二寸左右的方形铁刀,在一块直径尺许、厚二三厘米的斫糖上比量好大小,右手拿起小榔头敲下一块递给孩子。有的孩子觉得货郎给的少,要求再给添一块,货郎一面解释其物所值,一面拿起一小块递到孩子手里。

货郎买卖虽是蝇头小利,但他们谨遵“身外之物不可取”的生财之道。有的孩子找不到破烂东西,嘴馋难耐,就偷偷拿了半新不旧的物品来换斫糖。货郎端相着物品问:“你拿这个来换糖,大人知道吗?小败家子,有用的物品也敢拿来换糖!”孩子听了脸涨得通红。货郎说着敲下一小块斫糖塞进小孩嘴里,让孩子把物品拿回家。

货郎做完生意,挑着担子或推着车子向另一个村庄走去,调皮的孩子们呼喊着:“货郎货郎你别走,我买你的针,买你的线,买个小刀割你的蛋……”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中货郎不见了,代之散布于乡村的废品收购点,收买时挑挑拣拣。如今废品随处有,无数家庭扔掉的旧衣物等,更跟过去的没法比。那时的衣裳、鞋袜补到不能再补,穿到不能再穿,才不得不狠心将它“仍”掉——拿去换针换线。现在扔掉的许多旧物,大都是半新甚至八成新。生活好了,物品相对来得易,便也去得易。如果照实说,这是不是也扔掉了许多勤俭持家、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美德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