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王”王笃春:良种+良法,让日子越过越美

今年7月,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党支部书记、腰站镇锅培口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笃春,被评为“2022年德州市粮王”和“2022年平原县粮王”荣誉称号。

王笃春1993年中学毕业时,由于家中有地有老人,便被“绑”在了地里,这一绑就是29年……小麦、玉米亩产量增长10%-20%,过去十年,他一路见证了农业的巨大变化。

机械化种粮,越种越轻松

“现在小麦和玉米,从播种、浇水、打药、施肥、收割、晒干等环节,全部都是靠专业机械来完成的。”10月17日,在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的玉米地里,两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轰鸣驶过。

“以前种小麦和玉米需要人工用喷雾器喷药,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能作业20至30亩地,不仅喷得不均匀,浪费农药,而且累人,效率还低。”王笃春说,现在是机械喷药,省工、省时、效率高、喷药均匀,“机械喷药一天能作业500至600亩地,比人工喷药提高了20倍。”

“以前都是人工收玉米,全家人都要上阵,每人每天最多能收10亩,怎么也得收好几天。”王笃春说,现在收玉米是用联合收割机,摘棒、剥皮一气呵成,“一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100亩地的玉米,比人工提高了10倍,省时、省力、损失率还低。”

为延长保存时间,小麦、玉米入仓前需晒干。据王笃春介绍,以前在农村,村民都是把收好的麦子、玉米运到村里的大马路上,通过自然风晾晒,这样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而且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现在使用机械烘干,一个小时可烘干1000吨。”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民收入高了

“我们村有耕地1600亩,之前由于耕地零散,制约着粮食收成,且种粮成本较高,村民收入低。”自从2019年6月,该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村民每亩增收600余元,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服务,我们整合土地资源后,把入社土地连方成片整合起来,让小地变成大地,采取规模化管理,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王笃春说,之前玉米产量低的时候每亩达五六百公斤,现在玉米亩产达1000公斤左右,产量提高了近一倍。

“入社土地从最初的2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这几年大力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的逐步完备,种植成本降低了20%左右,粮食产量也都连年丰收。”王笃春说。

“村民腰包鼓了,村里很多人都买了小轿车。”现如今,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庄,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着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带来的红利,王笃春在探索合作社联合社上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在带领本村村民致富的时候惠及更多的周边村民。

产量高了,农民笑了

“前几年,小麦和玉米亩产普遍为400公斤和500公斤。”今年,平原县“吨半粮”核心区腰站镇的小麦、玉米喜获丰收,亩产分别为831.36公斤和1046.95公斤。十年来,小麦、玉米亩产量普遍增长10%-20%。

“好的种子,才能种出好的粮食。”他认为,种子的升级换代,为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王笃春介绍,小麦品种“济麦22”是这几年保持稳产的关键,而今年,合作社还种植了一部分具备产量高、抗病性好等特性的“山农38”。

此外,王笃春认为,粮食丰收的背后,主要得益于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例如免费土地深耕、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等,“粮食产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农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

“科学种粮也很重要。”王笃春介绍,受去年秋汛影响,小麦播种时间晚了点,小麦越冬后普遍存在苗弱问题,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最终麦苗“促弱转壮”,确保了大丰收。

“以前都是农民靠经验种粮,每年的产量几乎没什么增长。现在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问专家,我们学会了种植和管理,也就能更好地种粮了。”王笃春笑着说,粮食增产了,日子也变好了。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祺媛 摄影 李琪 通讯员 张大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