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亲“讲书”

杨兆宏

我从小体弱多病,因为我的原因,家中一贫如洗。我是在饥饿和病痛之中长大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个稍识文字偏爱读书、买书、讲书的父亲。

其实父亲算不上是一个“文化人”,他只读过几年书,小学还没有毕业。但父亲却写得一手好字,读了一肚子的好书。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但父亲却从不吝啬买书,父亲买的书基本上都是大部头的古典长篇小说。受父亲的熏陶,我从小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只要看到书,都不会放过。就这样,到了小学毕业时,我已经“啃”了好几本“大部头”。

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甚至连电都没有。劳动之余,除了串门子、下象棋,基本上没有更多的娱乐生活。而我们家却与别家不同,因为我们有书可以读,有“书”可以听。

父亲“讲书”,听众是母亲、姐姐和我,妹妹则在母亲的怀里睡着。常在农闲季节,晚饭过后,洗漱完毕,父亲端坐在八仙桌的主座上,挑亮灯芯,开始“讲书”,我们则用舒适的姿势随意地围坐着。父亲“讲书”,专门挑选精彩的部分讲,我们很快便沉浸在动人心弦的故事中,忘了时间。有时候到了深夜,还没有讲完一个故事,这时,总是母亲说:“不早了,睡觉吧,明天还要干活。”于是,我们恋恋不舍地上床睡觉。

有一段时间,有几个外省来的泥瓦匠在附近干活,每天晚饭后,也来听父亲“讲书”。这时父亲讲书的场面便大了许多,气氛也更为热烈。讲到精彩处,往往引起不小反响,比如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坏人终于不得好死,会有掌声热烈地响起来。如果说讲到打了败仗、坏人作恶、好人被诬陷什么的,现场则唉声叹气,更有甚者捶胸顿足、咬牙切齿。每逢此时,父亲便会停下来,待大家情绪稳定后再接着讲。

因为有外人在场,父亲“讲书”时,八仙桌上便多了壶水,母亲偶尔还会端上一盘瓜子,大家边听边吃,场面便活跃许多。作为礼尚往来,那些泥瓦匠们来听书时,经常会带一些稀奇古怪的吃的玩的。

有一次,我写作业有点迟,泥瓦匠们来的时候我正在洗脚,父亲便开始了“讲书”。那天讲的是“岳飞遇害风波亭”。故事有点长,一直讲到深夜。待故事结束,大伙散去时,我才发现我的脚竟然还泡在洗脚盆里,早就麻木了。

如今,国家繁荣富强,经济发达,农村的变化天翻地覆。电视、智能手机等普及,人们的娱乐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只是,在电视、手机、广场舞之外,在麻将、斗地主之外,再也难以看到手捧书本的场景。遗憾之余,父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讲书”的情景,会经常出现在眼前,历历在目。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