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码头:大运河德州段航运兴衰的“见证者”

现存运河码头。

现存运河码头。崔忠伟 摄

悠悠运河水蜿蜒流淌。

悠悠运河水蜿蜒流淌。崔忠伟 摄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德州码头与四女寺枢纽、南运河德州段3处历史文化遗产点段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成为第七批“国保”。
    现存德州码头建筑,主要由建在南运河胜利桥以北东大堤上的四个探出河岸的码头装卸平台设施(码头)和一座两层的瞭望塔楼及码头以东物流公司货场组成,均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码头装卸平台前身为木制,现为混凝土结构,高10余米,长15米,平台前端中部安置一个巨大的铁制漏斗。码头塔楼修建在运河码头堤岸上,两层,高约8米,砖木结构。
    德州运河码头建筑群历经沧桑,至今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它不仅见证了大运河德州段航运的兴衰历程,同时也为研究大运河航运发展和沿岸城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日前,记者走近“老码头”冯亮才,聆听德州码头的故事。
运河码头随航运发展而变化

   “老码头”是人们对80岁的冯亮才的亲切称呼。
    冯亮才是一名老航运人。他出生在桥口街,在运河岸边长大,14岁开始在运河码头上做装卸工,陆续在卫运河航运管理局(德州)任生产部主任、工会主席等职。他见证过1名纤夫逆流拉1万斤货物的场景,也见证过千帆过境的货轮繁忙的景象。“有了运河,就有了码头。最初,码头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建筑。那时船都是靠人拉着走,一开始的码头其实是人们为方便运输,用铁锨处理出的一个坡道。人们通过这个坡道把货物从船上扛到河沿上去,放到货站,货站再用大车运走。虽说不是正规的‘码头’,但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是一个卸货的集中地。”冯亮才说,随着国家生产发展,百姓需要的物资多,需要航运的各种货物越来越多,量也越来越大,人抬肩扛的方式逐渐减少,半机械、机械工具出现。码头也因此逐渐正式起来,材质开始出现木头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泥的码头逐渐建立,到七十年代,木头码头逐渐拆掉,水泥码头自然留存下来。
    4处留存至今的水泥码头目前已被列入第七批“国保”。
    码头主要起装卸货物,衔接水路、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作用。
    冯亮才说,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应该还记得,当年共有 18个运河码头,从南到北,依次排号。现在虽然有些码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地方还在,并没有作为其他用途使用。
见证大运河德州段航运的兴衰

    随着运河码头的正规化,瞭望塔楼也逐渐建立起来。“船来时停靠在码头,需要到调度室登记。登记后,通过码头小楼的扩音器广播多少号船靠到多少号码头装卸货物。”冯亮才说,“为什么把小楼放在河边,又建得那么高呢?主要目的是在告诉船队停靠码头的同时,也能看到船队是不是到了该去的位置,起一个瞭望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穿德州境内而过,是古时京城水路南下的首道关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漕运,使德州成为南北水运、漕粮中转和开展贸易的咽喉要地,赢得“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运河德州段基本上是常年运输,后来逐渐变成季节性的运输,冬季封河2个月。许多地方是按月进货的,在封河的两个月内,虽不需要装船,但货场依然堆满了货物,码头上依然保持着忙碌的景象。
    通过大运河德州段航运运出去的货物主要是煤炭、农资、建筑材料等;船上运下来的货物大部分是粮食、棉花、油脂等,运到德州后再转运到其他地方。
    冯亮才回忆说,当时全国内河一年吞吐量在百万吨以上的港口不多,德州港是一个。那时德州航运局职工3000多人,光装卸工就有700多人,他印象中德州港一天的吞吐量最多时有1万吨左右。
    德州段运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水源不足而断航,如今已没有了往昔“帆樯如林,舟楫相连”的繁忙场面,德州码头装卸航运货物的功能也随之消失。
码头物流功能依然在延续
    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岸,从刚刚懂事的孩子一直到退休,冯亮才的工作几乎都没有离开运河。
    如今退休后的他经常会去运河边上遛弯,走走看看,听人们叫一声“老码头”,他心里会特别舒服。每到码头,看到和他一起成长,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小楼、河堤下的仓库,冯亮才总是觉得特别亲切。
    德州码头目前被“德州交运集团汽运中转公司”和“九达物流有限公司”管理使用,已经列入《德州市大运河申遗保护规划》,相关保护措施正在颁布实施当中。“基本上我每次来时都会看到火车卸货。如今,因运河而兴的码头货物衔接的作用还在继续,从它身上虽已看不到航运的功能,但物流功能仍然在延续。运输方式不一样,运送的货物也和以前不一样了,那里的买卖交易场面依然繁忙。物流市场从有运河一直保留到现在,那里仍然是货物交流的集散地。”冯亮才说。
    □记者 杨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