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敬华:唱响无声世界 为聋儿托起希望

    袁敬华,女,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会员。她自1992年开始倾心特教事业。多年来,她爱心施教,无私奉献,共使600多名聋哑孩子张口说话,420人走进了正常孩子的学校读书,200多名孩子自食其力成家立业,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事业的发展,孩子们的进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山东卫视、辽宁卫视、人民日报、香港苹果日报、南方周末、中国人口报、中国青年报等到权威新闻媒体对袁敬华的办学事迹进行了报道,并吸引了来自辽宁、河南、河北、安徽、四川、广东、新疆、江苏、云南等十几个省的学生。她先后获得第五届国际消除贫困奖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其事迹被拍成电影《花开有声》在全国发行。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深入基层调研,敢于为民建言,共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114件、建议158件。其中她提出的《制定特殊教育促进法》、《修改残疾人保障法》、《关于盲人就业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快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待遇问题的建议》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情注特教谋发展

    1992年袁敬华高考落榜了,恰好在这个时候,夏津县民政局要在乡里成立一所聋哑儿语训学校,但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袁敬华却答应了。因为有一次路过学校,她看到本村的聋哑姐妹——陈海霞、陈海彬却背着书包趴在教室外的窗台上,姐妹俩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让袁敬华感动了。1992年春节刚过,17岁的袁静华背着行李,迎着刺骨的寒风,踏上了去北京聋儿康复中心求学的路。同年10月,学成归来的袁静华在自己家中腾出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草屋子作教室。从此,袁敬华就在自家的小草房里让两个孩子摸着她的声带学发音,不知试了多少次,她的脖子被两个孩子摸得红肿了一大片,她坚信孩子们一定会说话的。一个多月后,俩姐妹已经能张开了嘴会叫爷爷奶奶了,袁敬华把孩子领到父母身旁,父母看到了感动得直流泪。于是,母亲把自家的一间当作厨房的小土坯房收拾成了教室。自此,袁敬华就在这里开始了她的特殊教育事业,一干就是6年。

     教育聋哑娃娃绝不简单。由于听力障碍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一般聋哑娃娃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比正常儿童要低很多。在农村,聋哑孩子受到周围人的耻笑,他们往往对外界怀有很强的敌意。把这样的孩子教育得像正常孩子一样能读书写字,袁敬华真是费尽了心血。她明白,只有用爱来温暖并感化他们受伤的心灵,才能使他们开口说话,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来。在孩子们眼里,袁敬华永远都是微笑的……
       除了教孩子读书,袁敬华在生活上也对孩子们倾注了满腔的关爱。所有的孩子自从来到学校的那天起,就成了袁敬华的家庭成员,吃住都跟袁敬华在一起,她白天教孩子们学说话,晚上总是要等孩子们都睡着了才去睡。
      袁敬华所做的一切,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997年的教师节那天,袁敬华上课时,意外地发现她的座位上有一个纸包,还有几张图画,孩子们神秘地笑着,她剥开包得厚厚的纸,里边是一块奶糖!原来孩子们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她庆祝教师节。
      由于没有正式编制,教学所需的所有条件包括孩子们的生活所需,都只能靠袁敬华自己解决,得不到任何补贴。父母拼命干活,可袁家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拮据。1998年,来上课的聋哑孩子已经增加到45人,袁敬华家的小院被挤得满满当当。聋哑孩子学说话必须对口型,于是袁敬华想到给孩子们每人配一块镜子。
      袁敬华揣着钱,到县城买了三块一米多长的大镜子,回村的土路坑坑洼洼,坐在三轮车后的袁敬华怕镜子被颠碎,就用膝盖紧紧夹着三块镜子。膝盖磨破了,汗水渗进伤口,火辣辣的疼,她咬牙忍着。回到村里,镜子上已是血迹斑斑。懂事的孩子们围在她身边伤心地哭了,他们打着哑语告诉袁敬华,“袁妈妈,你的腿流血了,你都是为了我们,我们一定好好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袁敬华的悉心培养下,孩子们终于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讲话了,有的孩子还进入了正常的小学。“袁敬华教的聋哑娃娃会说话了!”这消息像插了翅膀传开,以前不理解袁敬华的村民也纷纷惭愧地向她竖起大拇指,夸她是菩萨心肠。很快,远近的聋哑孩子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了,袁敬华的学生增加到70多个,她家的小院里再也坐不开了……

    1998年,在德州市财政局、希望工程办公室及夏津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下,袁敬华和孩子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教室。接着她又聘请了10名教师,并开设了语训、听力、书写、舞蹈等课程。2002年是她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在校学生已超过90名,原来的教室、宿舍已容不下更多的学生。要给更多的残疾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必须扩大学校规模。经过深入地综合考虑,她决心把新校设在县城开发区。于是,她又是跑政策,又是跑资金,每天往返40华里的路程,其中土路就有15里。在她的努力下,主管领导给她批了建校手续,从新校开始征地到基本建成历时10个月,往返县城120多次。这新校舍花费的120万元,有部分是社会政府捐助的,还有70万元是她怀着孕跑了快一年才得到的贷款。办学十几年来,她的学校已有600多名孩子走出了无声世界,其中400多名学生已进入正常学校就读。从袁敬华羽翼下走出去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自食其力了。近几年,袁敬华先后被授予第五届国际消除贫困奖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助残疾先进个人等荣誉等荣誉称号。

尽心尽职献良言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民进党员,许多人认为是一种荣誉,而袁敬华却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在她的心里,不仅要为人民群众积极建言,解决他们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聋哑儿童,这是她心头放不下的一块大石。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前,袁敬华做了更多的工作。她不仅在平时的工作中时时留心聋哑儿童需要政府做什么,还一有空就往农村跑,跟农民拉家常,了解农村聋哑儿童情况。当她听到许多家长反映目前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一些残疾孩子上不起学的情况时,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她想,如果长期以往,再不给这些孩子创造条件让其顺其自然,那么将来势必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包袱。为此,她牺牲了无数的双休日深入全县和邻县的二百多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有一次,在搞调查的时候正赶上下雨,她就冒雨徒步走访了十几个村子,在充分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她积极向上级领导部门反映全县残疾孩子的入学情况以及未入学的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她又了解到,象这种情况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于是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前,她自费走访了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四个省的4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学校发展存在的困难及特教工作者的待遇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制定特殊教育促进法》、《修改残疾人保障法》、《关于盲人就业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快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待遇问题的建议》的议案和建议。自袁敬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先后提出了“修改土地管理法”、“修改义务教育法”、“修改交通法”、“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20件议案和56条建议,引起了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提出的《修改义务教育法》、《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议案被列为重点审议的议案之一,转交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夕,袁敬华又主动走访选民,倾听群众意见,并认真撰写了《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义务教育法》等10多项议案,准备提交本次大会。

    袁敬华常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有所追求”,“工作着是美丽的”,正是在她的这种敬业奉献、顽强拼搏和为民建言的精神和打造“一流特教”的梦想,促使她在事业和人生征途中继续扬帆前进,不断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