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汪浩:13岁参军上战场,历经战斗数百次

“旗帜哥”邵建波拜访老红军汪浩

  ■红军档案姓名:汪浩出生年月:1917年12月
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三大勋章是99岁老红军汪浩所得的荣誉,这些奖章和勋章背后都有着传奇的故事。从13岁参军,做了一名医务工作者,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前后历经22年,经历的战斗达数百次。
10月25日,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博物馆馆长、“旗帜哥”邵建波拜访了这位传奇人物。回忆战事,汪老还有一段真实的“沙家浜”情结,“在战时老百姓的家就是八路军、新四军伤病员的‘医院’,是无数的‘沙奶奶’、‘阿庆嫂’创造了一个个稳定的‘疗养地’。”


  想扛枪却因年纪小被调到医院

汪浩,1917年12月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30年,年仅13岁的他被爸爸送去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当起了“红小鬼”。“一送(里个)红军,(介支个)下了山……”当汪浩再次唱起这首《十送红军》时,依然感慨万千。“我们那个地方是革命老区哟。”尽管已经在沈阳生活多年,汪浩还是习惯用湖北乡音跟记者交谈,“红军好!共产党好!领导我们穷人打土豪,分田地,反封建!我12岁时就是儿童团长哩,就领着伙伴们一起站岗放哨……”“当时我要扛枪,连长说我还太矮。我说我要去吹号,他说我力气不够。最后让我当了通讯员,后来又把我调到医院去工作,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一生的事业。”汪浩回忆道,“父亲只说了一句‘跟着红军好好干’,便将我留在了部队。”


  长征途中被选派参加了游击队

红安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
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孕育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军。
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1934年11月,汪浩随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率领留在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八军。但行至一半,汪浩又被选派回到鄂、湘、皖三省交界处参加游击队。一直到3年后,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这段经历才告结束。也就是在此期间,汪浩开始担任游击队后方医院的院长。“在红军的队伍里,我一共哭过两次。一次是发了高烧,很想家;另一次是‘白狗子’来扫荡,撤退时我把一两盐给弄丢了,现在听起来不算什么,那时候可是整整一个月的配给啊,人三天不吃盐是走不动路的!”汪浩回忆着说。
全面抗战爆发后,刚刚被改编进新四军的汪浩,开始投入到抗日战争。


  首次对日作战干掉敌方一个中队

  “1939年,战机终于来了,我们决定在曹县给敌人举行个‘欢迎仪式’!”汪浩风趣地说。
那一年,汪浩所在部队通过地下党送来的情报获知,敌人的一个中队将走水路进入安徽曹县,我军的一个营准备开赴江家河口处,将来敌歼灭。这也是汪浩所在部队被改编后,首次对日作战。
虽然汪浩当时是医院院长,可是在战时根本就没什么前方、后方之分,他通常是与首长们在指挥部里一起参加指挥战斗,他的工作就是指挥医生们抢救伤员。
在江家河口,敌人的船只向岸边驶来,当敌人就要上岸时,我军发起冲锋,这一下子,敌人的船只就被打翻了。敌人一方面忙着泅水,一方面还击,我军趁机歼敌大部。
战斗很快结束,此时该是我军的医护人员上阵的时候了,迅速开始为受伤人员进行包扎。“那时候条件真艰苦啊,连用酒精消毒的能力都没有。当时没有纱布,我们就把破衬衣剪开,洗干净了给伤员包上。碘酒什么的还能找到,但要是想找到润滑剂,就只能拿豆油替代了。”汪浩回忆说。


  现实版《沙家浜》经常上演

汪浩说,部队的一些重伤病员,大多被送到老乡家疗养,那里成了现实中的“沙家浜”。“《沙家浜》拍得很真实,当时我们打仗就是那个样子。”汪浩回忆道,“从红军时代开始,我们就把很多伤病员送到老乡家里去治疗,伤势重一些的还要送到大户人家,那里医疗条件、伙食能好一些。”
在汪浩的记忆中,老百姓自始至终都对新四军有着深情厚意,“如果伤病员说要到哪个老百姓家去休养,老百姓都可高兴了,就像《沙家浜》里演的一样,都把子弟兵当成儿子一样看待,一顿三餐都做最好吃的。当时老百姓自己都不舍得吃口鸡蛋,可是为了战士,他们却舍得杀鸡!”
在很多“青纱帐”里,一些伤病痊愈的战士开始在那里进行简单的操练,他们出操时并不敢喊出声来,以免引起敌人的注意。老乡们最担心的就是敌人来搜查,每当这时他们总是把战士藏起来,抑或是帮他们化装,对汉奸说,这是家里从外地来的大侄子、大兄弟。就这样,虽然每场战斗都会有一定的伤病减员,但是绝大多数战士最终都能平安归队。


  对日最后一战消灭负隅顽抗鬼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但仍有少量鬼子负隅顽抗,拒不向新四军投降,汪浩所在第七师遂决定对日展开最后一战。“当时我们部队就在安徽的一座山上,把从南京来的一个大队伪军、一个中队日军给包围起来了。结果伪军很快就给打散了,可是剩下的日军却跟我们打了足足两天。”汪浩回忆说。
这些日军主要龟缩在一个碉堡里,碉堡很厚,我军又无火炮,只好使用炸药,但是根本无济于事。最终,我军决定从主力部队里选出突击队,将十个手榴弹捆绑在一起,每三个人为一队,向前冲锋……
“当时,我们从西面吸引敌军火力,突击队员们就从东边上,上去了之后,把手榴弹往里一扔,这一下才解决了反抗的鬼子。”汪浩说。
“时间转眼过去了60年,我也从‘红小鬼’变成了老兵。打了22年的仗,我现在惟一的工作就是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珍爱现在的和平年代。”汪浩笑着说。


  用长征精神教育青少年学生

汪浩最乐于到孩子中间,他经常参加沈阳市的中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祖国在我心中”“红旗飘飘”我跟红军学长征” 从渤海之“ 等,滨到长白山下,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次,为带孩子们走“抗联之路”,汪浩先后三次到吉林通化找老部队联系,确定营地,规划行程,终于将50多个孩子带到了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土地上。
汪浩经常鼓励孩子们自立自强,在行营途中,他坚持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每到一地,他教孩子们搭帐蓬、煮米饭,白天带着孩子模拟红军长征,爬山过河;晚上宿营,他和孩子们一起住在帐篷里。
有些孩子在家中娇惯,吃不了苦,汪浩就给他们讲长征途中的故事,和孩子们一起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鼓励大家不泄气、不掉队。
活动结束,不少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说不再崇拜歌星影星,红军爷爷才是他们最敬佩的人。每当提起这些事,汪浩感到非常自豪,他最高兴的事就是佩戴红领巾。
只要是有利于培养下一代成长的事,汪浩从来义不容辞。他通过希望工程与湖北省房山县的小学生钟伟结成互帮对子,主动给安徽无为县希望工程汇款,资助当地失学少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我亲身感受过国家的贫穷、教育的落后,现在帮帮家庭困难的孩子、为青少年教育尽一份心,也遂了我多年的心愿。”汪浩非常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孩子是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只有好好学习,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孩子们用长征的精神和意志走下去。”晚报记者 汤锦瑶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