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人物风采丨“天真烂漫是吾师” ——记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家刘文海

刘文海日常练习。记者芦瑞瑞摄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芦瑞瑞

人物简介:刘文海,1967年出生,籍贯乐陵,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草书委员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书法家,齐鲁师范学院学术委员、美术学院教授。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全国百家精品书法展十佳作品奖、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首次全国书画公开征集兰亭奖·牡丹杯书法展新人银奖(金奖空缺)等。编著有《来禽馆真迹》《之室集贴》。

“‘字怕悬’,把字悬挂起来,缺陷就一览无余、无处遁形,这才有进步的空间。”刘文海说。

8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天衢新区董子文化街美术馆三楼的刘文海书法艺术展馆,在顶梁柱后的隐蔽位置,挂着一幅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第七十六首。用笔如锥画沙,线条迟涩、苍茫、老辣,超拔脱俗。

“此前这个位置的作品,我不甚满意,看出问题,就量了尺寸回去改,3年换了3回。这是为数不多令我满意的作品,可谓妙手偶得。起初舍不得挂出来,转念一想,或许下一幅更好,才改了主意。”56岁的刘文海说。4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满怀热忱,天天总结、月月总结、年年总结,在书法世界里翻山越岭,承古出新。

此前,有人问:“你的字怎么像小孩儿写的?”他会心一笑,答:“天真烂漫是吾师。”

书法照亮人生

1967年,刘文海出生在德州市一个书香世家。兄妹五人,排行老四,他迷恋书法、大哥二哥钟情画画、小妹热爱音乐,每周末一家人最大的快乐就是守在电视机旁,等着看综艺节目《星期日文艺》。

刘文海从初中起,每天练笔不辍,异常勤奋,后参加了业余书法培训班,在启蒙老师叶效原的指导下,高中就获得全市书法大奖,去市委小礼堂领奖的情景他至今难忘。

高中毕业后,刘文海当过前台登记员、旅馆服务生,干过厨师培训,做过五金业务,理想与现实天差地别,他不甘心这样过一生。冷静思考,自己别无所长,唯有书法,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了,且小有成绩,要竭力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1992年,刘文海毅然选择到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学期1年,师从书法家徐利明先生。在徐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他心无旁骛、苦心孤诣,文史书籍和碑帖均有涉猎,大量临摹古代书法经典,正草隶篆、二王苏米,都下了一番功夫。后来,还得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先生的欣赏和点拨,1年时间,他写了30刀纸,体重掉了15公斤。

进修结束后,刘文海全情投入书法创作,受著名书法家吴振立先生和于明诠先生影响,他走上碑帖结合的艺术道路,作品追求刚健兼具阴柔之美,独树一帜。

而立之年,刘文海获得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全国百家精品书法展十佳作品奖,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鸣惊人。次年,他被调到德城区文化馆工作,又获得首次全国书画公开征集兰亭奖·牡丹杯书法展新人银奖(金奖空缺)。之后几年,在全国多项书法大赛中摘金夺银。2005年,德州学院抛出橄榄枝,他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来德州时,称赞刘文海的行书诗轴:“格调高,萧散简远,文海就是文海!”

多年来,刘文海在书法创作上用功极深:每天悬臂临帖3小时,雷打不动;广泛涉猎,遍访名家,请教书法的字内字外功夫,扩宽艺术视野;不断自我否定,只求破立之间,形成独特风格。

2017年以后,他的行草书创作内容从唐诗逐渐转向宋词,探索新的书写节律和意蕴。近两三年,他对于汉魏楷书用功颇勤,书写节奏逐渐慢下来、静下来,作品气息趋于静穆。

学生眼里的“神仙老师”

“本科时贪玩,学习不够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很后悔,再也遇不到‘神仙老师’了。”这是去年3月16日,德州学院2013级书法专业学生王潇发给刘文海的一条微信。

刘文海在专业上对学生要求甚严,而且常常以身示范,气场强大、态度温和,深受学生喜爱。大学期间,王潇成绩一直处在下游,老师每次评分很低,让她很不自信。有一次,她偶然写了一篇智永的《千字文》,刘文海看后啧啧称赞,认为她的作品“渐入佳境”,力排众议,给她的结课作业打出高分。“刘老师是我的偶像,能得到他的肯定,我瞬间觉得自己并不差。”王潇说,她建立了自信,后来考取了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老师。

“除了及时真诚地肯定,育人还要耐住性子,因材施教。”刘文海认为。2019年,他调入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后,经常和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到操场遛弯,为学生答疑解惑,与他们交流心得体会。

书为心画。不同的学生,因为天性、审美、趣味不同,适合临习的书法家不同。2021级书法专业的学生在行草书上用功很勤,学习苏、米蔚然成风。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沉静,他就建议其研习苏轼晚年作品;有的学生活泼好动、头脑灵活,他就建议其选择米芾的《蜀素帖》。

刘文海把自己对书法创作规律的认知、领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过于保守,一味师古,就会被传统俘获,难以用书法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过于激进,强调创新,作品即使新颖、独特,但艺术内涵不足,也会逐渐被人遗忘。”

倾尽心血地培养,学生受益匪浅。多年来,很多学生的作品在重要展览上参展、获奖,还有很多学生考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

编著《之室集贴》弘扬家乡文化

2009年,刘文海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师从欧阳中石的高足、全国首位书法博士后——王元军先生。

准备硕士论文时,他在董子文化街见到了邢侗《论西湖贴》拓片,既深涵二王帖学精深的功夫,又融入了章草高古的趣味,古朴蕴藉,极具个性。他申报了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课题,发表了“瑞露馆《来禽馆帖》考”等论文。2016年,编著的明代邢侗书法精品丛帖《来禽馆真迹》出版发行。

调到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后,他身在济南,心系家乡。2019年,申报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晚明女书法家邢慈静书法艺术研究。今年,他与课题组李锋老师编著的明代邢侗邢慈静书法精品丛帖《之室集贴》出版发行。

邢慈静是晚明著名女书画家、诗人,其书法与东晋卫夫人卫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并称“翰墨三大才女”。

德州临邑邢侗纪念馆内,陈列着邢慈静与萧协中刊刻的《之室集贴》。“她的《兰亭序》临本和晚年的自书41首诗词册刻本,观之使人击节三叹!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刘文海感慨,“然而丛帖的原石保存并不完整,相关文献资料凤毛麟角,在搜集拓片、释读文字的时候,投入了很大精力。”

在刘文海的书架上,摆着一整排字典。他说,做好注解,除了涉猎广泛,博闻强记,还要有很好的文言文根基。先要断句,断法不同,意思不同。

不得不说的是,明朝晚期的书法家喜用异体字,这给注解工作带来很大麻烦。他随手写了一个字的草法,既可能是必须的须,又可能是顷刻的顷。类似的情况很多,有时候折腾一上午就能认出一个字。

但也不是每次都如此幸运。有些字不认识,他先请教文学院教授,再找图书馆负责人,用《康熙字典》把带这个偏旁的所有字都查出来,挨个核对。耗上几天工夫,依然认不出,最终只能遗憾地打上方框。

校对工作就更为细碎烦琐。刘文海请教过省博物馆陈梗桥先生,有些字比如贯、标等不同的异体字,古代没有规范字的权威字典,难说对错。现在的字典、词典,明确了一些字的准确写法,但有些错误写法被收入了书法字典,如果不缜密辨析,创作时很容易出现错误。

《明史》只给了邢侗两行文字的记载且附于董其昌之下。江苏教育出版社编纂的六卷本《中国书法史》中,关于邢慈静的书法介绍只用了一页半的文字。刘文海认为,邢侗兄妹的书法被书法史低估了,他竭力让更多人对他们有更准确清楚地认识,让家乡文化闪光。

采访结束,记者准备离开时,发现他书房角落里随意堆放着一些作品。仔细一看,写的是同一句词——“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习作我很不满意,碰到开头是‘一’,总是不知如何下笔,只能一直练习。”刘文海说,于书法这块方寸之地,无论创作、教学亦或学术研究,诚如山水画大家贾又福先生所言,三十尚不能立,四十而多惑,五十而半知天命,至今战战兢兢方不逾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